二胎放开后,一把年纪,还有朋友热心劝我:赶快再生一个吧,一个孩子太少了!
几年前就有同学朋友相劝,劝的理由主要有两个:一,孩子马上读大学了,夫妇俩在家孤单,有个小的玩着(真的是用“玩”这个字哦)好打发时间。二,将来老了,有个病灾的,一个孩子在医院连个替换她的人都没有。
感谢那些不止一次规劝我的朋友,他们是真心为我好,替我考虑的。不过,以前对这样的话,根本听不进去。我立马就反驳:养个孩子又不是宠物,哪能就为打发时间。再说我可不想把一辈子时间都用在养育孩子身上。至于将来老了病了再说吧,“到什么山砍什么柴”,到时候自然会有办法的吧。
其实,对于将来老了怎么办,不是没有过担忧的念头,特别是母亲生病住院的那段时间。我们兄妹五人,哥哥中,三哥最小,父母一直都跟他们生活在一起。母亲住院后,三哥几乎白天夜里都在医院,陪护在身边,不愿离开母亲半步。大哥和我都在暑假,我们一般白天到医院,可以换三哥睡一会,吃个饭。姐姐要带小孙女,不能时时都在医院,二哥工作危险辛苦,不敢让他熬夜。兄妹五人,就三哥他怎么也不愿离开母亲身边,我们兄妹都可以相互替换轮流休息。
有一天,突然想到这个问题,如果我们老了病了,这样躺在医院里,我的闺女,她一个人怎么受得了这样的辛苦,连个替换休息的亲人都没有?
记得有次跟闺女聊天,不知怎么就扯到谈恋爱结婚。我说,你将来嫁人可不准嫁到美国去。她不以为然地说,妈妈,不要这样,不是说地球就是一个村吗,不过是从村东头嫁到村西头罢了。被她说笑了,我是个传统的人,但并不保守。曾跟老公谈起孩子将来的工作,成家之事,他也说,孩子的事将来她自己做主吧,我们生下她,养育她,也不是为了把她困在我们身边。只要她翅膀足够硬,随她飞哪去。
然而,前段时间,老公却跟我商量,明年女儿去读大学,我们也跟过去,到她读书的城市打工。我当时很反对,我说高中我陪读两年,背井离乡的。这都一把年纪了,丢下家里辛苦打拼的一点基础,再外出打工,我很不愿意。他就劝说,什么孩子还小,女孩子一个人在外不放心;什么我们能跟孩子在一起生活时间并不多,将来她工作、嫁人,她就是完全离开我们了。说来说去,我明白了一点,就是他老了。孩子从小到大跟我父母和三哥三嫂生活比较多,感觉她跟舅舅舅妈的感情比我们还亲。而他是个寡言的人,很少与孩子交流,平时也没表现出对孩子的耐心和柔情。没想到孩子大了,现在却这样的儿女情长,我只能理解是他老了。
好友儿子今年六月份高考,之前她对儿子说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读大学不能出我们江苏省。原因就是自己离不开,会太想儿子,去看孩子不方便。但是儿子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坚持自己喜欢的学校——西南政法大学。
我们都曾豪情万丈地对孩子说,“天高任鸟飞”,只要你练好本领,飞到哪都支持你。但现在,孩子还没展翅,我们就怕他飞远了。想想就是我们老了,离不开孩子了吧。
什么时候我们与孩子的关系有了这样大的转变,我们像孩子小时候留恋我们一样地恋着孩子,害怕他走远?这就是因为我们老了(或者叫“初老”)吧?但是,就是生再多的孩子,我们真能把他困在自己身边,只为老了有人照顾我们?
我理想中的老年生活,可不是每天眼巴巴地盼着孩子回家看我,照顾我。我希望过好自己的生活,丰富而有质量。
孩子读大学后,于我也是一种解放吧。我们又恢复了二人世界。我想我们完全可以好好享受这二人世界的。
结婚这十几年,那个被我培养成只会煮米饭和下白水面条的笨蛋,我还准备要在以后的日子里好好“改造”他呢,我也想享受那种到家能吃现成饭的感觉啊。
他曾经答应过陪我去的那些地方,我们应该趁着腿脚还灵便,多出去走走看看吧。
我“伪文艺”了这些年,还不想转变为广场舞大妈,我真的对那一点儿也不感兴趣。我还想继续“伪文艺”下去,我还想读很多很多喜欢的书。我还想跟好友丽娟学画画呢。我还想练毛笔字呢。我还想学做菜呢。我还想学做手工呢……我有很多很多想学的东西想做的事。
曾有年长者语重心长地对说,你还没老,不知道老人有多么怕孤单,多么希望孩子能围在自己身边。
也许是这样的吧。去年我们几个家里同是独生子女的好友在一起讨论过这事,我们说,到时候我们可以“报团养老”啊,几家人住在一起,生活在一起,互相有照应,孩子们也放心。
箭友独读徒在《于友书》一文里也曾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他说,“关于朋友,我此生最大的理想是:能得广厦两三间,尽庇所有朋友尽欢颜,我所有的朋友加起来,广厦两三间足矣(我说的是广厦)。等我们都老了,头发白了,走不动了的时候,就都住在一起。因为和你们在一起,哪怕是一起等死,想必也是自在而有趣的。”
经他这样一说,觉得老年生活简直有了诗意。一群谈得来的老头老太,在一起拉拉呱,打打牌;或者各自翻翻书,看看电视,听听音乐;包些饺子,煮锅烂面条;或者就什么也不做,相互陪着发发呆;晚饭后,夕阳温暖的余晖里,相伴着到院外的路上走走……
想想还挺惬意的,我就想要过这样的老年生活。朋友,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