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阅读225/300】《在远远的背后带领》本书主要讲父母如何与孩子沟通。倾听,伴随同理、接纳和真诚的内在态度,通过倾听和陪伴,梳理孩子被卡住的情绪和感受,协助孩子情绪流动,为孩子创造一个能够思考如何解决问他所遭遇的问题的空间。表达我信息。应对冲突〈需求和价值观冲突〉,运用第三法了解双方需求,尊重彼此需求的基础上,看到彼此的需求,承认孩子需求非常重要,父母需求也很重要,找到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法。关系建设。通过关系技巧的使用、时间管理以及环境调整,来促进彼此的关系。不越界,不评判,负责任,无伤害,一致性。
退至孩子身后,给孩子空间与自由,同时保有连接和支持,这就是最好的带领。当我们站在远远的背后,就不会想要操控孩子,而是尊重和允许孩子成为自己。不是在带领,而是观察、跟随。所有问题处理方式的累积,慢慢就内化成一个孩子的性格。
第一章不越界
以自己的感受为界线,当孩子的行为是我能够接受的,我就最大限度地给孩子自由。如果孩子的行为让我难受,我必须对自己负责,我要不带评论和任何指责地告诉孩子我的感受。比如:孩子在我午睡时或是我写书时来无理由吵闹我,那我需要温和但坚定告诉他,“宝贝,我现在正在午睡/写书,你来跟我讲话会打扰到我,我心里会感觉很烦恼,因为我不想别人打扰,我想按照我的时间来安排睡眠/工作。现在,请你暂时离开这个房间,可以吗?”(正面管教,和善而坚定)。你的问题,你自己解决。父母可以协助孩子解决。这里的问题不是谁做错了,而是谁有情绪了。
内省意味着自我重塑和再次选择,是需要能量勇气的。成长离不开这样的愿心,去看见,而后再做出选择。去倾听和陪伴,而非直接去把对方的问题解决,抢走他人的问题,剥夺他人去经历的权利。被允许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这其实是很多孩子的渴望。
一个人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去经历和体会,获取自身的经验,化为自己的生命财富;又或者是经由他人的分享,对自己有所触动和启发,从而调整自己。最好的回应方式不是去评判,而是坦诚和开放自己,去负责任的沟通。这种沟通不是去指责对方应该如何,而是坦诚对方的行为带给你的困扰是什么,坦诚你的感受,这才是一个有灵魂成熟的人该有的方式。
减少对孩子的期待,多些尊重。孩子渴望的是对方的认可,期待被对方看见,而这份最初的渴望和期待来自父母。最好的爱是带着尊重,允许对方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成为我们所期待的样子。教会我们孩子生活,而不是生存。处理好问题归属,不要说“都是因为孩子如何如何”。不要把我们的焦虑投射给孩子。爱是最好的抗挫折能力。自我修复是孩子本有的智慧。教给孩子如何表达和倾诉。利用游戏和故事,角色扮演。
第二章不评判
没有不乖这回事。“世界上没有不乖的孩子“, 我们要做的只是探究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然后满足他的合理需求而已。同时我自己也提醒自己,所谓“乖”或“不乖”已经是去评判了,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孩子不乖,其实背后都是因为孩子有一些未被满足的需求。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是合理的,没有孩子不乖这回事儿,只有未被满足的需求需要被看见,也没有所谓的偏差行为,那是孩子爱的呼唤。
当孩子说“我害怕”。孩子身上发生任何问题,“问题是用来了解的,而不是用来指责和解决的。” 提醒自己学会不评判,以及不单单是解决一个问题,更要去了解这个问题后面的原因。我呼你应,便是倾听。沟通是能量的传递。有倾听,少执拗。看到真正的“洋葱核”。表达真实感受,核实彼此信息。倾听,是我们能给出的最好礼物。
第三章负责任
能自我负责就能自律。孩子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起改变的责任,被理解、被信任的孩子,更能学会为自己负责,当然也会更自律。一个负责任姿态就是:面对孩子的侵犯,首先你的明白你是一个成年人,孩子依然是孩子,我们自身要负起责任来,去告诉我的孩子这件事情的发生,此时此刻我的感受是什么?所以这才是一种自我负责。
当一个家长真的站在这种自我负责的状态的时候,在面对孩子给你带来困扰的时候,你就不会一味地去发泄脾气,你就会很好的控制住自己的心态,不让负面情绪控制自己。在孩子教育上你就不会感到累。其实也不是说让家长不发泄。更不是让家长在孩子面前变相地压抑自己。而是找到一个更好的情绪调整点,无需拒绝自己的情绪。你只是学着慢慢怎么样表达出来。
觉察与自我负责是疗愈的开始。做能为自己的情绪负责的父母,在亲密关系中映照出自己,不完美,不妨碍成长。选择真实地去面对这个过程,就是对孩子的爱也是对自己的爱。走出戏码,为现在的自己负起全部责任,站在世界之外看世界。
第四章无伤害
及时回应孩子,不带攻击性的跟孩子表达,尊重孩子的需求,那么孩子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将会以爱为基础,孩子也会带着爱回应这个世界。无伤害表达,孩子愿意调整自己的行为。面质我信息(描述事实➕给我带来的感受),小婴儿父母提出方案,带着一起执行。大孩子要告诉他的行为对我们的影响,以及我们的感受。了解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会,让孩子容易产生一种责任感,而内外一致的表达我们的感受,也会让孩子有机会感知和了解他人,走入他人的情感世界,而不会变成一个只顾自己需求的人。
零惩罚、零奖赏的养育观。礼物的意义是表达我们对孩子的爱,奖赏教育带来的焦虑,让一个人无法享受当下的美好。教育最本质的起点和最终的终点,是尊重生命和了解生活的全部意义。没有一个家长喜欢那个在孩子面前大喊大叫的自己,不仅伤害孩子,其实也伤害了自己。本书也给了三点建议:收回给孩子的标签和攻击性语言。在语言和行为上首先做到不伤害。学习一个心理学的词,叫投射式认同,就是孩子会相信父母的话,最后成为父母说的那个样子。也就是心理暗示很重要,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优秀,那么你就要多多的给孩子一些正面的,他很优秀的话,而非指责。培养孩子的内驱力。一种内在动力,一种自律。在这个部分提到一个词叫:过度使用意志力。当家长们拿奖励和惩罚来激励孩子的时候,这是一种外在的激励,当你不断地在把孩子的那股劲提起来的时候,他就会过度的消耗孩子的意志力。当这些消耗殆尽的时候,他们就会懈怠下来,这就是目前很多学生上大学之后就没有动力的原因所在。很多人都会出现。
警惕防卫式攻击,沟通,而不是攻击,点燃孩子内在的本有智慧,引领孩子自己去领悟。观察孩子是释放型还是试探型打人,允许孩子表达愤怒很重要。责任感养人,罪恶感毁人,父母可以跟孩子表达,无法接受这样的行为,然后倾听孩子的想法,跟孩子一起商量如何处理此事。每个人内在都有择善的良知。孩子需要尊重和同理。
道歉最需要的是真诚。没有诚意的道歉只是操控,发生问题后让孩子了解彼此的感受,启发孩子应对冲突的能力,这才是积极有效的做法。父母平时做榜样,做错事真诚对孩子表达歉意,让孩子学习你的言行一致。最好的道歉不是“我错了”,而是深深的知道我的行为曾给你带来什么。 真正的道歉是一种深刻的告白,跟他人分享我们的反思和领悟。真正的道歉不是因为你做了什么,我才如何,而是对自己行为做出真诚的弥补。
有了尊重,没了伤害,通过调整环境,无伤害地化解冲突。第三法是彼此尊重、没有输家的解决办法。步骤:一先界定彼此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写下来;二是头脑风暴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俩一起提出各种可能性;三评估各种解决办法;四选择解决办法;五执行;六后续评估办法可行性。
第五章一致性:
做真实的父母,无条件养育(父母给孩子的爱,不需要任何意义的回报,它只是一个礼物,是所有孩子应该得到的礼物)是一种邀请而非要求,父母养育孩子,而孩子无需回报父母,因为孩子回报父母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自己活好,再去养育他们的孩子,代代相传。养育的初心,爱还是恐惧?一致性沟通,不再做烦躁的妈妈。倾听需要真诚的心态,表达我信息时需要内外一致,处理冲突时需要真实面对双方的需求。一致性沟通就是不越界,不评判,负责任,无伤害沟通。
坦诚真相,做真实的自己,需要勇气,这种勇气对家人来说就是爱。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疗愈师,我们反省和行动可以疗愈孩子,我们的耐心和接纳可以协助孩子。无条件的养育,意味着我们愿意尊重孩子的感官需求,让他们自己选择吃什么,穿什么,听什么,玩什么,我们会尽力协助孩子发展自我管理能力。父母的放手,是孩子学会自我负责的最好方式。
第六章自我调整:拥抱情绪;一念放下,万般自在;是要对错还是幸福;一起转念。
自我调整,其实就是面对自己压抑或逃避的情绪,审视自己持有的信念,走出各种戏码,活在当下。自我调整意味着真正的成长。拥抱情绪,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教孩子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穿越生命的戏码拿回力量,驱逐心魔,看见真相,一念放下,万般自在。你是受过伤,但你不是受害者。你是要对的,还是要幸福。转化抱怨为创造力,协助孩子一起转念。
想法本身不具任何杀伤力,除非我们对它深信不疑。带给我们痛苦的,并不是我们的想法,而是我们对想法的执着。执着于一个想法,意味着坚信不疑地认为它是真实的。信念,就是我们经年累月执着不放的想法。(拜伦·凯蒂《一念之转》)
不管是谁,都需要被看见、被理解、被爱。美好的关系是彼此看见、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彼此之间不过分依赖,独立而又有联结是最好的相处之道。带着孩子转念,看到事物美好的一面,锻炼孩子积极正向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