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三月十九日,北魏太师、京兆武公冯熙在平城去世。
6、
三月二十六日,北魏主前往下邳;夏,四月二日,抵达彭城;四月三日,为冯熙高声哭泣以致哀。太傅、录尚书事、平阳公拓跋丕不乐意南迁,与陆睿一起上表,请拓跋宏回平城出席冯熙葬礼。拓跋宏说:“自开天辟地以来,有天子大老远为舅舅奔丧的事吗!现在刚开始经营洛阳,你们怎能妄相诱引,陷君王于不义!令、仆以下官员,可以交付御史贬黜处分。”于是下诏,迎冯熙及博陵长公主的灵柩,南葬洛阳,葬礼按晋安平献王司马孚的规格。
胡三省注:
拓跋丕、陆睿当时负责留守平城。拓跋宏要处分的令、仆以下官员,指平城留守政府的官员。
7、
北魏主拓跋宏在钟离时,仇池镇都大将、梁州刺史拓跋英请求率领本州部队,会同平南将军刘藻,攻击汉中,拓跋宏批准。南齐梁州刺史萧懿派部将尹绍祖、梁季群等将兵二万人,占据险要地形,树立五处栅栏以抵御。拓跋英说:“他们的主将地位低贱,指挥不能统一。我选精兵并力攻一营,其他必定不来救援;只要攻克一营,其他四营自己就撤走了。”于是引兵急攻一营,攻拔,其余四营都奔溃。拓跋英生擒梁季群,斩首三千余级,俘虏七百余人,乘胜长驱,进逼南郑。萧懿又派部将姜修攻打拓跋英,拓跋英掩击,将姜修全军俘虏。
拓跋英正要还师,萧懿又一支军队到了。北魏将士皆已疲惫,想不到又来一支生力军,大惧,想要逃走。拓跋英故意放缓马辔,慢慢前行,神色自若,又登高望敌,东西指麾,假装在布署各处很多部队的样子,然后集合全军,列队前行。萧懿军怀疑有伏兵,犹犹豫豫开始后退,拓跋英追击,击破南齐军,于是包围南郑。拓跋英军纪严明,禁止将士侵暴百姓,于是远近悦附,争相供应军队粮食,帮着运输物资。
萧懿婴城自守,军主范絜先之前率领三千余人在外,还救南郑。拓跋英掩击,将范絜先军全部俘获。围城数十日,城中恟惧。录事参军、新野人庾域将空仓数十座贴上封条,指示将士们中:“这里面都是满仓粮食,足够支持两年,各位只需努力坚守!”众人这才安心。
这时,北魏主拓跋宏召拓跋英回京,拓跋英让老弱先行,自己将精兵殿后,派使者与萧懿告别。萧懿以为有诈,拓跋英已经走了一天,还不敢打开城门。两天之后,才派兵追击。拓跋英与士卒下马交战,萧懿兵不敢进逼,尾随四日四夜,萧懿兵才返回。
拓跋英进入斜谷,遇上天降大雨,士兵们砍截竹子,将米放在竹筒里面,手执火炬,就在马背上煮饭。
之前,萧懿派人诱说仇池诸氐族部落,让他们起兵截断拓跋英运道及归路。拓跋英勒兵奋击,且战且前,脸颊中箭,最终带全军返回仇池,再讨伐叛变的氐人,平定。
拓跋英,是拓跋桢之子;萧懿,是萧衍的哥哥。
拓跋英攻打南郑时,北魏主下诏,命雍州、泾州、岐州三州征兵六千人增援南郑围城军,许诺待攻克南郑后,即刻复员回家。侍中兼左仆射李冲上表进谏说:“秦川地势险恶,又与羌族、夷人相邻。自从西路军出动之后,薪饷和粮秣连续运送,加上氐人、胡人叛乱,当地官军疲于奔命,运粮也要武装护送,到现在还没完没了。如今又再征兵,派他们孤悬山外(汉中地在秦岭以南,所以说山外),虽然给以优厚条件,可以免除赋税,但恐怕他们还是惊骇。如果最终不能攻克,白白扰动民心,甚至逼使他们与叛乱的胡人、夷人结合,事变难测。退一步,可以下一道密旨给刺史,等军队攻克南郑之后,再派新招募的军队去。不过,以臣的愚见,就算这样做也不应该。为什么呢?西方道路险厄,一条只能通过一个人的小径,就有一千里长,如今要在远方疆界之外的绝地,群贼环伺之中,守一座孤城。如果敌人来攻,不可能迅速救援,如果粮食吃尽,又无法运送粮食。古人说,‘马鞭虽长,打不到马腹。’南郑就是国家的马腹。况且我魏国的疆域,九州之中,已经占了超过八州;人民臣服的,已有十分之九;还未归顺的,只有漠北与江南而已。要捆缚他们的君主,也是不需要多久的事,何必急于今日!应该等疆宇既广,粮食既足,然后设置郡县,任命将帅,做举国吞并之举。如今钟离、寿阳,距离这么近,还没有夺取;赭城、新野,也近在咫尺,还没有投降。东部战区既未可以就近力守,西部战区岂能远征巩固!如果真要在西部设立据点,臣担心恐怕最终也是送给敌人的礼物罢了。又,如今我国建都于中原,与南方敌寇疆土相接,正需要大将死士,平荡江南,如果轻率派出一支孤军,又抛弃他们陷没于敌人,恐怕将来我们大举南伐之日,众人谁也不愿意留守,要他们以死报效,恐怕也不容易了。以此推论,不派军驻防南郑,才是上策。”北魏主拓跋宏听从。
8、
四月十五日,北魏主拓跋宏前往小沛;二十一日,抵达瑕丘;二十二日,进入鲁城,亲自祭祀孔子;二十三日,拜孔子后裔四人、颜回后裔二人为官,在孔子后裔中选嫡长子一人,封崇圣侯,负责供奉孔子祭祀,又命令兗州修孔子墓,重建石碑,刻上铭文。
四月三十日,北魏主拓跋宏前往碻磝,命谒者仆射成淹准备舟楫,想要从泗水进入黄河,溯流回洛阳。成淹进谏,认为:“黄河水流悍猛,不是万乘之君所宜乘舟的。”拓跋宏说:“我因为平城没有漕运之路,导致京师百姓贫穷,所以迁都洛阳,正是为了打通四方运输,但是,人民仍然畏惧黄河水流之险;朕有此行,正是为了率先垂范,让百姓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