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个富可敌国,势力强大的大人物愿意把自己的掌上明珠许配给你,同时这个掌上明珠还有闭月羞花之貌,你愿不愿意,估计世上99.99%的男人都会同意,但是就有那一个儿郎坚辞不受。这个就是郑庄公的太子忽。而且拒绝了两次。
第一次,齐僖公和郑庄公石门会盟后,提议将齐姜女许配给太子忽,无奈太子忽婉言谢绝。
后来,在稷地确定了鲁国国君鲁庄公的合法性后,北戎入侵齐国祝城-山东省禹城市,一直打到了历下-山东济南市,齐僖公一面组织抵御北戎,一面向鲁,卫,郑三国求援。
郑庄公与齐僖公有石门同盟,在后期的宋国,许国的战争中,齐国屡出援手,郑庄公心里很是感激。他命令太子忽,高渠弥,祝聃dan 率援军赶赴历下城,支援齐国。
少数民族对兵法知之甚少,中原军队则善于运用伏击战法。所以,齐僖公安排公孙戴仲引诱北戎进入伏击圈;高渠弥和公子元左右夹击,最后太子忽和祝聃掩杀北戎,北戎的大良,小良被杀身亡,齐国危机解除。
齐僖公大喜,他设宴款待郑国的太子忽及诸将军,在席间,齐僖公第二次向太子忽提亲,太子忽依旧婉言谢绝,齐僖公又委托弟弟夷仲年请高渠弥帮忙,促成齐郑之好,并许下重礼。太子忽说,第一次齐侯许婚给我,我不敢承受,这次奉命出征,不敢携功自傲,再次推辞。最后太子忽以未承父命,不敢做主为由,拜辞齐僖公。
齐僖公勃然大怒,他的女儿还愁嫁吗?
郑庄公得知此事,不以为然,认为太子忽愿意自立功业,何患无妻。大夫祭足和高渠弥认为,郑庄公的儿子众多,各个技能高强,太子忽不去选择抱齐国这个大腿。未来继位会有风险,奈何太子忽一意孤行,不听劝告。为了太子忽,大夫祭仲联系了陈国,认为卫国和陈国友好,郑国如果和陈国结成亲家;卫,郑,陈三国互为鼎力之势,郑国就安全了。太子忽同意了,迎娶陈妫gui 。
太子忽两次拒绝齐僖公的提亲,令人费解。我认为主要是郑国当时也是大国崛起,太子忽不愿意依附齐国,免得受到未来国政的干预。从男人个人心理来讲,也不喜欢有个强势的岳父,毕竟自己的家产还有丰厚的。但是他忽略了最重要一点,就是郑庄公的子嗣众多,内部的复杂关系处理需要外部的强力支撑方可。陈国比起郑国都弱,何况齐国。
太子忽还是过于自大。
齐僖公的两支援军-鲁,卫。史书说,齐僖公派遣使者止援,仗打完了,就别来了。估计鲁,卫国都没有发兵,一个是鲁国新君上位,国内维稳。一个是卫君耽于声色,无暇朝政。
历史就是这样巧合,齐僖公的两个女儿最后分别嫁给了卫国,鲁国。齐僖公应该用结亲方式来指导鲁国和卫国的工作吧-不要再发生援军不来的事情了。
根据(东周列国志)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