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这个故事出自《史记》:
史记·周本纪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悦)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
通俗点说,是这样的:
东周列国志
褒妃虽篡位正宫,有专席之宠,从未开颜一笑。幽王欲取其欢,召乐工鸣钟击鼓,品竹弹丝,宫人歌舞进觞,褒妃全无悦色。幽王问曰:“爱卿恶闻音乐,所好何事?”褒妃曰:“妾无好也。曾记昔日手裂彩缯。其声爽然可听。”幽王曰:“既喜闻裂缯之声,何不早言?”即命司库日进彩缯百匹,使宫娥有力者裂之,以悦褒妃。可怪褒妃虽好裂缯,依旧不见笑脸。幽王问曰:“卿何故不笑?”褒妃答曰:“妾生平不笑。”幽王曰:“朕必欲卿一开笑口。”遂出令:“不拘宫内宫外,有能致褒后一笑者,赏赐千金。”虢石父献计曰:“先王昔年因西戎强盛,恐彼入寇,乃于骊山之下,置烟墩二十余所,又置大鼓数十架。但有贼寇,放起狼烟,直冲霄汉,附近诸侯,发兵相救,又鸣起大鼓,催趱前来。今数年以来,天下太平,烽火皆熄。吾主若要王后启齿,必须同后游玩骊山,夜举烽烟,诸侯援兵必至。至而无寇,王后必笑无疑矣。”幽王曰:“此计甚善!”乃同褒后并驾往骊山游玩,至晚设宴骊宫,传令举烽。
时郑伯友正在朝中,以司徒为前导,闻命大惊,急趋至骊宫奏曰:“烟墩者,先王所设以备缓急,所以取信于诸侯。今无故举烽,是戏诸侯也。异日倘有不虞,即使举烽,诸侯必不信矣。将何物征兵以救急哉?”幽王怒曰:“今天下太平,何事征兵。朕今与王后出游骊宫,无可消遣,聊与诸侯为戏。他日有事,与卿无与!”遂不郑伯之谏。大举烽火,复擂起大鼓。鼓声如雷,火光烛天。畿内诸侯,疑镐京有变,一个个即时领兵点将,连夜赶至骊山。但闻楼客管龠之音,幽王与褒妃饮酒作乐。使人谢诸侯曰:“幸无外寇,不劳跋涉。”诸侯面面相觑,卷旗而回。褒妃在楼上,凭栏望见诸侯忙去忙回,并无一事,不觉抚掌大笑。幽王曰:“爱卿一笑,百媚俱生,此虢石父之力也!”遂以千金赏之。至今俗语相传“千金买笑”,盖本于此。
……
话说申侯进表之后,有人在镐京探信,闻知幽王命虢公为将,不日领兵伐申,星夜奔回,报知申侯。申侯大惊曰:“国小兵微,安能抵敌王师?”大夫吕章进曰:“天子无道,废嫡立庶,忠良去位,万民皆怨,此孤立之势也。今西戎兵力方强,与申国接壤,主公速致书戎主,借兵向镐,以救王后,必要天子传位于故太子,此伊周之业也。语云先发制人,机不可失。”申侯曰:“此言甚当。”遂备下金缯一车,遣人赍书与犬戎借兵,许以破镐之日,府库金帛,任凭搬取。戎主曰:“中国天子失政,申侯国舅,召我以诛无道,扶立东宫,此我志也。”遂发戎兵一万五千,分为三队,右先锋孛丁,左先锋满也速,戎主自将中军。枪刀塞路,旌旆蔽空,申侯亦起本国之兵相胁,浩浩荡荡,杀奔镐京而来,出其不意,将王城围绕三匝,水息不通。幽王闻变,大惊曰:“机不密,祸先发。我兵未起,戎兵先动,此事如何?”虢石父奏曰:“吾王速遣人于骊山举起烽烟,诸侯救兵必至,内外夹攻,可取必胜。”幽王从其言,遣人举烽。诸侯之兵,无片甲来者。盖因前被烽火所戏,是时又以为诈,所以皆不起兵也。
幽王见救兵不至,犬戎日夜攻城,即谓石父曰:“贼势未知强弱,卿可试之。朕当简阅壮勇,以继其后。”虢公本非能战之将,只得勉强应命,率领兵车二百乘,开门杀出。申侯在阵上望见石父出城,指谓戎主曰:“此欺君误国之贼,不可走了。”戎主闻之曰:“谁为我擒之?”勃丁曰:“小将愿往。”舞刀拍马,直取石父。斗不上十合,石父被勃丁一刀斩于车下。戎主与满也速一齐杀将前进,喊声大举,乱杀入城。逢屋放火,逢人举刀,连申侯也阻挡他不住,只得任其所为,城中大乱。幽王未及阅军,见势头不好,以小车载褒姒和伯服,开后宰门出走。司徒郑伯友自后赶上,大叫:“吾王勿惊,臣当保驾。”出了北门,迤逦望骊山而去。途中又遇尹球来到,言:“犬戎焚烧宫室,抢掠库藏,祭公已死于乱军之中矣。”幽王心胆俱裂。郑伯友再令举烽,烽烟透入九霄,救兵依旧不到。
犬戎兵追至骊山之下,将骊宫团团围住,口中只叫:“休走了昏君!”幽王与褒姒唬做一堆,相对而泣。郑伯友进曰:“事急矣!臣拚微命保驾,杀出重围,竟投臣国,以图后举。”幽王曰:“朕不听叔父之言,以至于此。朕今日夫妻父子之命,俱付之叔父矣。”当下郑伯教人至骊宫前,放起一把火来,以惑戎兵,自引幽王从宫后冲出。郑伯手持长矛,当先开路。尹球保著褒后母子,紧随幽王之后行不多步,早有犬戎兵拦住,乃是小将古里赤。郑伯咬牙大怒,便接住交战。战不数合,一矛刺古里赤于马下。戎兵见郑伯骁勇,一时惊散。约行半里,背后喊声又起,先锋孛丁引大兵追来。郑伯叫尹救保驾先行,亲自断后,且战且走。却被犬戎铁骑横冲,分为两截。郑伯困在垓心,全无惧怯,这根矛神出鬼没,但当先者无不著手。犬戎主教四面放箭,箭如雨点,不分玉石,可怜一国贤侯,今日死于万镞之下。左先锋满也速,早把幽王车仗掳住。犬戎主看见衮袍玉带,知是幽王,就车中一刀砍死,并杀伯服。褒姒美貌饶死,以轻车载之,带归毡帐取乐。尹球躲在车箱之内,亦被戎兵牵出斩之。
显然,周幽王是非常喜欢褒姒的,千方百计想要褒姒展颜一笑,为此不惜一切。后来以烽火戏诸侯这一儿童恶作剧般的行为终于换得褒姒一笑。
这是一个现实版的“狼来了”的故事。
这个故事是真的吗?
首先,褒姒会因为诸侯率兵匆匆赶来而后面面相觑的境况而笑吗?我认为会。第一次会,第二次还会吗?还会,而且一次比一次效果要好,诸侯上当一次也就算了,竟然还会有人上当两次、三次!幽王会这样一再做吗?当他发现这个方法可以让褒姒笑的时候,他具有充分的行为动机。
次之,诸侯会仅仅因为幽王乱点烽火就渐渐地不再出兵相救吗?会,谁知道这一次烽火点燃是不是他们又在寻乐子呢?谁愿意自己成为那个被当作猴耍的傻子?
事件本身是合乎逻辑的。那就只剩下一个问题:周幽王会烽火戏诸侯吗?
答案是不一定,或者说基本不可能。
幽王时,恰恰是与西北方的游牧民族犬戎剑拔弩张的时代。
从他的先祖穆王一意孤行讨伐犬戎之后,周王室与荒服地区的关系便日渐疏远。等到幽王的父亲宣王时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征战忽然之间多了起来,失败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及至幽王三年,冬雷震震;四年时,六月陨霜;十年秋七月,桃李忽然开花结果(据《竹书纪年》)。征战增多、加剧的原因,大概是急剧的气象变化使得北方草原的牧草难以生长,牧民不得不南下以求生机。由此来看,其实穆王讨伐犬戎未尝不是先见之明。
即使是在幽王在位时期,与犬戎的战争也时有发生。而周王室的所在,离犬戎其实是极近的。设置烽火台,正是为了有效地防范犬戎入侵。幽王再昏庸,也断不会拿自己的前途命运开玩笑。
所以,虽然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本身符合逻辑,但周幽王却是基本没有可能做这样的事情的。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故事呢?
与此相关的是:这个故事最初是由谁来讲述的?谁是这个故事的最大获益者?
与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相关的便是周幽王的覆灭,所以第二个问题也是周幽王覆灭最大的获益者是谁。
犬戎?
犬戎的的确确地最大的获益者,他们从宗周获得了丰富的财物,而且掳走了美人褒姒。
但犬戎有动机编造这样一个故事吗?
没有。犬戎此时已经与周王室相互征伐了几十年,有没有这样的故事对于双方的行动其实影响不大。而且,这样的故事也无法改变他们攻入宗周时烧杀抢掠的非正义的事实。
剩下的最大的获益者便是申侯一方了。
幽王覆灭,申侯可以重拾女儿王后之位被废时丢失的尊严,而且自己的外孙宜臼也可以顺理成章地成为周王,按照周礼,王位的合法继承者、第一顺位继承人正是嫡长子宜臼。之后,申侯可以凭借这样的关系获得更大的利益。
在褒姒出现以前,宜臼的位置是不可撼动的。
而在褒姒生下伯服之后,幽王起了废长立少的心思。
这样的事情,他的父亲宣王也做过。
史记·鲁周公世家
(鲁)武公九年春,武公与长子括,少子戏,西朝周宣王。宣王爱戏,欲立戏为鲁太子。周之樊仲山父谏宣王曰:“废长立少,不顺;不顺,必犯王命;犯王命,必诛之:故出令不可不顺也。令之不行,政之不立;行而不顺,民将弃上。夫下事上,少事长,所以为顺。今天子建诸侯,立其少,是教民逆也。若鲁从之,诸侯效之,王命将有所壅;若弗从而诛之,是自诛王命也。诛之亦失,不诛亦失,王其图之。”宣王弗听,卒立戏为鲁太子。夏,武公归而卒,戏立,是为懿公。
宣王喜欢鲁武公的幼子戏,便想让戏继位为鲁公,樊仲山父劝谏无效。
幽王比他父亲做得其实更为高明一些,他要让原本不合法的变成合法的。嫡长子,是正妻所生下的第一个儿子。将申后废掉,扶正褒姒,褒姒便成为幽王的正妻,伯服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嫡长子。嫡长子是确定的,但正妻是可以更换的。
但他忽略了王后的确立,往往是政治博弈的结果。王后的位置是一个象征,王权与权臣(诸侯)所代表的利益集团的妥协、联合。废后,意味着协议被撕毁。这一点,申侯很清楚,所以,在与周王室对抗的时候,他积极地与西戎、鄫国联姻,达成联盟。
申侯为什么要编造这个故事呢?
为自己的行动寻找合法性。
申国作为申后的母国,其实力不会弱,但比起周王室,还 是差了一些。要完成复仇、维护自己的利益,他必须寻找同盟。最有力的同盟,是西戎。至少在当时,西戎战斗力是有目共睹的。幽王六年,王师伐犬戎,败绩。西戎灭了盖国。(据《竹书纪年》)
申侯面对两个难题——以诸侯的身份攻击幽王,这是以下犯上;勾结外族肆虐华夏,这是周奸。
失去道义上的支撑的申侯不动则已,一动则四面皆敌。他必须想办法把自己洗白。
洗白自己,最好的办法不是为自己辩解,而是败坏对方的形象。
幽王留下的把柄太多。
冬雷震震,六月飞霜,九月桃李结实,这些异象,在认为“君权天授”的周民眼里无异是上天对周幽王行为的不满与示警。
为一己之私而破坏本就不怎么牢固的政治联盟,废掉申后,立伯服为太子,给国民留下幽王宠爱褒姒的遐想。
申侯便利用民心对幽王的猜疑,编织了谣言。
谣言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褒姒的出身。
史记·周本纪
昔自夏后氏之衰也,有二神龙止于夏帝庭而言曰:“余,褒之二君。”夏帝卜杀之与去之与止之,莫吉。卜请其漦而藏之,乃吉。于是布币而策告之,龙亡而漦在,椟而去。夏亡,传此器殷。殷亡,又传此器周。比,莫敢发之。至厉王之末,发而观之。漦流于庭,不可除。厉王使妇人裸而噪之。漦化为玄鼋,以入王后宫。后宫之童妾既龀而遭之,既笄而孕,无夫而生子,惧而去之。
褒姒是宫女感神龙唾液所花的玄鼋而生的,即褒姒是上天所生的,是上天派来执行他的旨意的。
第二部分,便是烽火戏诸侯。将幽王塑造为一个只顾美人而不顾天下、忽略百姓的君王。
褒姒出身,剥夺幽王天授之君的身份;烽火戏诸侯,剥离百姓对他的同情与拥护。
如此,申侯联合西戎入侵宗周,便成了行天之罚的军事行动。镐京被破坏,财物被掠夺,也不过是天罚的一部分罢了。
但还存在一个问题是,烽火戏诸侯,不是很容易验证的吗?
可以这样说,王畿附近的诸侯,都知道烽火戏诸侯是假的。但这不会影响他们在两大政治集团中的斗争中持观望的态度,保存实力。毕竟,周礼已经被宣王甚至从穆王时期开始破裂,何况周王室屡屡与犬戎作战失败也大大消解了周王室的权威和至高无上。武王伐纣,不正是趁着商败东夷,元气大伤之时吗?周室衰微,诸侯其实都已经蠢蠢欲动。
至于王畿以外的诸侯国,交通不便,消息闭塞,正是谣言发酵的绝好土壤。
申侯联合西戎、鄫国,幽王也立即在太室会盟,积极准备。
幽王十年春,王师伐申。次年春,申人、鄫人、犬戎攻入宗周。幽王被杀。
宜臼被拥立为新王,是为平王。幽王的另外一个儿子,余臣,也被另外一些诸侯拥立为王。
接下来是两个王之间的征伐。最终,平王胜出。
终于,经过几代人的破坏,又经过镐京被破、二王相争的摧残,诸侯忽然发现原来维护周天下的周礼已经可以不必遵守了,而且王室对我无可奈何。
自此,中国历史正式进入了无义战的春秋战国时代。周天子成为旧时代残存的符号,且日渐没落。
正如樊仲山父劝谏宣王时所说的,“若鲁从之,诸侯效之,王命将有所壅;若弗从而诛之,是自诛王命也”,申侯倡之,诸侯效之,卿大夫继之,天下大乱矣。
◎本文史料采自《史记》《竹书纪年》
◎本文图片采自发现中国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