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克私欲
王阳明找了个地方坐下来,紧闭双眼,静如枯木。许久,才睁开眼。看到弟子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神态,他缓缓说道:“我刚才那想法就是私欲啊,欣喜的是,总算被我克掉了。”
他一知道错,马上就静坐,克掉这个错误的“意”,去掉恶,保持善。最后,他如释重负,这就是四句教最后一句“为善去恶是格物”。
四句教(心学宗旨、纲要)
无善无恶心之体,(世界观)
有善有恶意之动。(人生观)
知善知恶是良知,(价值观)
为善去恶是格物。(方法论)
王阳明的世界观:不唯神、不唯物、不唯心、只唯良知。
天泉证道
- 资质高(良知光明)的人
你只需说第一句和第三局:无善无恶心之体,知善知恶是良知
他一听这话就明白什么意思。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体光明,始终在行良知,日用而不知罢了。 - 资质较差(良知被遮蔽)的人
你就要和他说第二句和第四局:有善有恶意之动,为善去恶是格物。
他一听这话就明白该在“念头”(意)上为善去恶,时刻警醒自己,我的意是有善有恶的,千万要谨慎,一定要正念头(格物)啊!
良知会被遮蔽,发出的意是有善有恶的,所以我们必须要诚意,为善去恶,以此来抵达清澈的良知,随时随地行这清澈的良知。当我们的良知无善无恶时,就是我们最有力量、最具智慧之时。天下既在我手,更在我心。
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心是无善无恶的,作为万物的世界自然也是无善无恶的。在这个“无善无恶”、一团“和”气的世界上,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自然就需要心发出“意”。
有些人的心体被沾染,要用格物的方法论来为善去恶。
如果把天地万物当做自己的一部分去爱,那必会树立“内圣外王”的人生观,也会真诚地践行“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等心学价值观。
静坐和事上练
心学的世界观
你们呀,良知不明,所以把这世界看得支离。天地万物本一体,无善恶之分。如果你们觉得世界万物有善恶之分,只是你们的心为它们分出了善恶。倘若心无善无恶,万物就无善无恶。这样看来,世界是什么样,我心说了算。但是没有这世界,我的心也就不称之为心。试想,世界万事万物不存在了,你的心还有什么用?躯体不存在了,你的心脏还有什么用?所以我说,世界和我的心,是互相感应互依互存的。
《大学问》
王阳明对每个来学习心学的人,都会灌输《大学问》,可以说,《大学问》是阳明心学的入门课和心学思想精髓。
真君子,会把天地万物看成一个整体,把普天之下的人看成一家人,把全体中国人看成一个人。他能把天地万物当做一个整体,并非有意为之,而是他们内心的良知使然。他们的良知和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的。
万物一体之仁。其实就是用“仁”来贯通自己和万物。“仁”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一般而言,就是“爱”。中医把手脚麻痹的人称为“不仁”,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所谓“仁”就是有痛痒的知觉,以生理的知觉,不断地觉悟道德性的东西,这就是仁!
万物一体
阳明心学的一切理论、概念都建立在“万物一体”之上,它是阳明心学的世界观,也是阳明心学的基石。
我们要真切笃实地拥有一颗万物一体的仁心,就必须从眼前的事做起,从你最亲近的人做起。然后循序渐进,真诚恻怛地致良知,最终就会迈入真正的“万物一体”之境。
和
因为万物一体,所以王阳明极力主张“和”。
实际上,万物一体就是和。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他每天都静坐思考!
倘若孔子身处这样的境地,他会怎样?
圣人之道,从我们自己的心中求取,完全满足。(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什么是格物致知?
“格”就是“正”的意思,
“物”就是事,就是意念所在处。
所谓“格物”,就是在事上正心之不正。
比如我要吃饭,“要”是意念,“吃饭”就是一事,“格物”就是在吃饭这件事上矫正心之不正,其实就是要自己有个正确的吃饭的念头。
良知不可能不正,我们真正要“正”的是那个“意”,也就是“念头”。
“格物致知”,就是,在事上正念头而实现良知。
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之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也。所以,心即理。
心即理
心,在物(物者,事也)为理。有此心即有此理,无此心即无此理。它统一着世界万物,主宰着世界万物。心即理!没有被私欲迷惑的心,就是天理,不用到心外强加一点一滴。只要在自己心中下功夫去私欲、存天理就行了。你不能去外面求索,而是根本就没有心外这个地方!
搞定困难的关键在自己,在自己的心中。天下间所有的道理都在我们心中,只看你求还是不求。只要你求,心就能满足你所有的要求。人心对世界万物有所感,而世界万物就有所应。如果你的心不“感”,那世界万物就不“应”;只要你“感”,世界万物必须“应”。这就说明心统一着世界万物,主宰着世界万物。
善恶只是一物
问题在于“应物起念处”。“应物”是心感于物而动,动时,稍不留意就“动了气”,这个气是“习气”,是在社会中耳濡目染来的不良习惯和作风。是私欲萌动之结果。
凡应物起念处,皆谓之意。意者有是有非,能知得意之是与非者,则谓之良知。
意者心之发,本自有善无恶。惟动于私欲而后有恶也,惟良知自知之。顾学问只要曰致良知。
闲思杂虑 也是私欲
一定要根除闲思杂虑,唯一的办法就是把那些影响闲思杂虑的私欲给克掉。
无善无恶的世界观:
天地万物无善无恶,我们对待天地万物的态度也应该是无善无恶。
从形体上着眼看待善恶,错误在所难免。这种‘善恶’都是由你的私意产生的,所以就是错误了。天地万物本来就没有善恶,它之所以有善有恶,全是你强加给它的。
我们为什么会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是因为我们和外物产生了对立。
为什么和外物产生了对立?
因为我们总是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外物,于是,就有了是非好恶之情。
不要贴标签
对外物有了是非好恶之情,就是给外物贴上是非善恶的标签,一旦你给他们贴上了标签,它们就有了生命,反过来干扰你。也就是说,
对于恶的东西,人人都会动气,一动气,心情就受到了干扰,你心情不好,这个世界就不会好!不仅仅是被你评为“恶”的东西会对你产生干扰,就是被你评为“善”的东西,也会对你产生干扰。比如你喜欢的~~~,表面上看你喜欢它,拥有它,实际上,当你喜欢上它时,它已经控制了你,时刻干扰你,它在你手里,你就兴奋过度,可当它遗失时,你必然过度忧伤,你已经成了它的木偶和奴隶。
无善无恶:心学的和佛家的区别
佛教:
把‘无善无恶’看得太重,总拿出来讲,而且说完‘无善无恶’后就什么都不管了。心学:
不要刻意为善,更不可以刻意为恶。所谓不刻意,就是说好恶全凭天理,再别无他意。就是不要刻意地和事物对立。
比如:
为了保持花园,花园里有草,这妨碍你了,它妨碍你,你就该把它拔除。如果没有拔除干净,你也不要放在心上。比如你今天拔了一天的草,可能还没有拔完,那你也不要晚上想着草,一想草,就会想到它是恶的,如此,你就和草对立起来,它主导了你的情绪。你不能控制情绪,自然会被情绪所控制。
总结:
善恶全然与事物无关,在你心中,遵循天理即为善,为气所动即为恶。想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就要取消我们和外物的对立。顺应万物,不要和万物对立。
当我们做到不以自己的私意来衡量外物时,我们就不会受到外物的限制和支配,我们就可以支配自己,使自己的心灵得以安放。你的心灵安放了,这个世界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