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听”和“说”,营造良好的亲子沟通氛围

平时和朋友聊天的时候,经常有朋友跟我抱怨说和孩子聊不上三句话,就聊不下去了。

有的朋友说:似乎除了叫孩子吃饭,叫他写作业,不要看那么多电视······就没有什么话跟孩子说了。

有些大一点的孩子家长说:我家孩子进进入了青春期,回家直接把房门一关,直接隔绝和父母聊天!

俗话说得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相信很多孩子不愿意和孩子聊天,肯定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

其实聊天就是沟通,沟通说白了就是要有“沟”和“通”,是要有来有往地聊天过程。

回想小时候,孩子有什么高兴的、难过的事情,大都是第一个就想要和妈妈分享。很多妈妈的回应都是:“一边玩去,我在忙着,没看见吗?”

又或者是孩子跟你说:“妈妈,我今天不想去学校了。”妈妈的反就是你怎么能不去学校呢!然后就是一顿说教和数落。

在托马斯·戈登博士的《P·E·T父母效能训练 》里面,戈登博士整理总结了12个沟通中的绊脚石:命令、指示、警告、威胁、建议、教导、批评、解释、谩骂、嘲笑······大部分都是我们父母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沟通方式。

试想一下,如果你和你朋友聊天,她也是用这些方式来回应你,你还有继续聊下去的欲望吗?估计你会觉得这个人怎么这样,一点都不通情达理。

回到和孩子的沟通中,其实也是一样的。读到这里,可能你会问那究竟要怎么和孩子聊天,才能让孩子愿意和我们好好聊呢!

想要和孩子好好聊天,首先我们要学会倾听和接纳。

关于“听”

在《如何听,孩子才会说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这本书里面提到,想要倾听孩子,就要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感受。

比如说孩子放学回家跟你说:妈妈,你买给我的铅笔不见了!

很多妈妈的回答是:不见就不见了,我能有什么办法,谁让你不好好保管。这样的回答,会让孩子觉得你不懂他,他感受不到你的看见。

孩子的铅笔不见了,他心里肯定很难过,他跟你说是想要得到你的安慰以及谅解,而不是说教和责备。

这时候,读懂孩子感受的妈妈会这样回答孩子:哦,我买给你的铅笔不见了,那你一定很难过!来妈妈抱抱。

父母要用语言帮孩子把感受说出来,这样孩子就会感受到你懂他。

想要听懂一个人,是要听懂他语言背后的需求,并理解和接纳他。而不仅仅是听他说了什么。

家庭系统治疗的创始人——萨提亚曾经提出过“冰山理论”,这个理论同样是用于沟通,很多时候我们听到的只是百分之二十,往往这句话背后还有百分之八十需要我们用倾听的方式才能去弄明白的。

关于“说”

说完了怎么听,接下来我们来聊聊怎么说。在平时和孩子的沟通中,你是不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呢?

在《如何听,孩子才会说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这本书里面用合作来告诉父母应该怎么说。

比如说孩子吃了香蕉之后,把香蕉皮丢在地板上,我们可以用这几种方式来跟孩子沟通

1、一个词提示

只要和孩子说“香蕉皮”其它的不用多说,孩子就会知道自己要去把香蕉皮捡起来放进垃圾桶。

2、给孩子选择

可以问问孩子,你是要把香蕉皮丢尽厨房的垃圾桶还是丢尽阳台外面的垃圾桶呢?

3、描述自己的感受

可以跟孩子这样来表达:当我看到地上的香蕉皮,没有人管,我觉得很不高兴,这样好像家里就我自己在乎家里的卫生。

学会“听”和“说”,营造良好的亲子沟通氛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