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怀念那样的旧时光,车马很慢,日子很慢。邮局的门口有一只绿色的大邮桶,我陪着外公去寄信给考上上海大学的舅舅,返程的路上总要问上许多遍,什么时候会有回信。心心念念的等到了,听着外公读起,又要等不急的问,信中可有提到我,上海那样的大都市都有啥。一封信,带着大学名头的信纸是稀罕的,盖着邮戳的信封也稀罕,更不要说花花绿绿的邮票,只是一张图画的邮票,我拿着它几乎可以去小朋友面前讲出一本连环画的故事……
信件也许是我最早接触的写作,从最初哀求着大人在信末加上一句话,到最后可以独立写好一封信。我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太多的爱和想念,由唇齿边流露出来,讲的人觉得矫情,难以启齿,听得人也会有些许别扭。
长大一点的时候,我会在文具店挑选各式的信纸国风、小清新、复古的牛皮纸,文字借助信件做媒帮着我们传递想念以及没在一起的日子里想要跟彼此分享的点滴。
随着年纪的增长,上了学的我,开始接触更多的文种,作文有叙事、说明和议论等等,还有日记,记录了太多青春懵懂的小秘密。我渐渐的爱上写作,用这样不喧嚣不聒噪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念及想说。
要有输出式的表达,就一定会有输入式的积累。爱写作的孩子一定是爱阅读的,在阅读这件事情上面,我算是幸福的,家里的大书柜足够满足一个孩子的求知欲,待到读大学的时候,有幸我的校园有全省高校里面最大的图书楼,任我在图书的海洋里畅游。我也终于不再是那个只会写学生作文的孩子。
随着年纪成长,工作需要,我尝试着开始写新闻稿、主持串词、剧本、小说等等。不会就去查阅资料,去找模板。还记得第一次帮人作公众号推文的时候,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秀米图文。就是无数次的勇敢尝试,不停的查阅、积累、学习,我将兴趣爱好转变成了一项生存技能。
有书已经关注已近五年,能遇到刘主编的课程,也算是一场美丽的邂逅。就像数年前,我第一次接触公众号推文,甚至都不知道该用什么来编辑那些图文一样,拆书稿与我而言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名词,但是心里就是会有一个信念要去了解它,学会它,将它转化为一项可以创造价值的技能。
连续五天的课程,我借着上班间隙来听课,利用午休的时间来完成作业。将自己归零为一张白纸,跟着刘主编一步步学习,如何快速阅读,怎样要点提炼,以及拆书稿的基本写法如何。
在这次的学习中,我发现了自己的许多问题,也学到了许多新的东西。首先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我之前总是会直接略过题记、目录直接从正文第一页阅读,实则我略过了作者的创作背景、初心,也略过了文章最为清晰的逻辑结构,一直习惯于读罢全书再来脑补书的层次分布,逻辑布局。如果能在阅读之前理清楚层次以及各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未尝不是个提高阅读效率的好办法。
其二是提炼要点,虽然之前也习惯于一边读书,以便简单的列提纲。对于思维导图虽然知晓,却并不十分了解,只以为绘制过程复杂,并不适用。直到刘主编告知我们,可以用“百度脑图”官网免费工具来制作,方才觉得自己竟如井底之蛙,见识短浅。
最后,刘主编为我们讲了拆书稿简单的写作方法,也提到了一些,写作过程中容易犯错的地方。也正都是我在原先的写作过程中容易走进的死胡同,记得初中时候,因为作为得了“传阅”所以兴冲冲的就拿到父亲面前,想要讨个奖赏,却被父亲指出,全文第一人称“我”用的过于多,整体文风不够大气,显得狭隘。而这个“我”字也正是拆书稿中最为忌讳的,拆书就要精简的转达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而不是过多的加入自己的思想,分不清拆书和评书。我也简单的了解到对于拆书,一定要有清晰的逻辑、简单的内容,常规拆书稿会有一个中心和三个基本点。
朝闻道,夕死可矣。对于学习这件事情,永远都不会太晚,学再多也不会太多。五天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但是想要成为一个职业的拆书人,我想这样仓促的学习远远不够,需要更为系统和详尽的知识传授,也需要多的练习,所以毫不犹豫报了21天课程,继续跟着刘主编学习下去。
读书我所爱也,写作亦是我所爱。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将我看过的书,变为更为简短精妙的文字,让更多人花少量时间更容易的去了解一本书,从书中汲取知识和力量。文字可以创造价值不假,可是每一个热爱文字的人,也会有这样一腔传递知识与情怀的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