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有一期节目挺扎心的。
辩论的主题是:我们要不要感激生活的暴击?
我的答案是:绝不感激。
我以为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感激,因为教育是阳光积极的。未曾想,竟然是不感激的那一方获胜。
“吃得苦中苦,方得人上人”贯穿始终,长辈教导我们要多吃苦。好像不经历大困大难,不经历暴击,都不好意思说自己长大了。
生活的暴击成了人生的标配,成了我们感激的对象。
但是,这真的合理吗?
我必须要感激吗?
被伤害了,能选择遗忘,选择怨恨,选择不计较,选择相忘于江湖吗?能不感激吗?
可以。
不是所有的妈妈都是好妈妈,我的妈妈最不是。
三岁时,妈妈因为家里贫寒,抛夫弃子跟别人跑了。二十多年杳无音讯,没有找过我,没有打过电话,没有给过钱。
打给她,她也不接,竟然让那个男人羞辱我。
扬言就当从未生过我。却拉着她的继女逛街有说有笑,跟继孙膝下承欢。
这种痛,比没有父母的孤儿更甚,它深入骨髓,直逼内心。
它伴随我的童年,少年,青年。影响一生。是惊天霹雳,也是暴击。
你说我要感激吗?
“世上只有妈妈好”的确普世通用,所有人都拿它来劝我,原谅妈妈。
人们甚至责怪我:狗还不嫌母丑呢,你竟然恨你妈?
社会普遍价值观和真实情感的较量,让我扭曲。
今年,亲戚考虑到我爸老了没人照顾。所以,安排我去求我妈回来。还特意叮嘱要说甜话。
面对冷漠和虚假,屈辱和尊严,回来的路上,我呕吐不止。
再也不会选择原谅,更不可能是感激。
能相忘于江湖,能懒得计较,但不能违背自己的内心和精神去感激。那样的话,我会和房思琪一样走向毁灭。
房思琪被老师诱奸,试图爱上老师。
她要合理化伤害:你爱的人对你做任何事都是可以的。最终精神分裂,深陷抑郁病魔。
绝不感激。
不感激,我才能大步向前,跨过痛苦,和幸福握手。
有人说,暴击能让人成长。你很独立,很坚强,不是吗?
苦笑不得。难道我要以这样的方式成长吗?
非洲难民因为贫困,确实比别人更抗饿,但你会感激贫困吗?
抗饿,是一个正常的必须的技能吗?
我妈给我的不是坚强,是戾气,是不自信,是恐惧。坚强是我自己给的。
暴击后,确实会成长。但这并不代表暴击值得感激。值得感激的是我们自己。
柴静说:“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对痛苦的研究,使我们趋利避害,获得智慧。
这其中的“我”是主导因素,而不是暴击。
再说,我们一定要在暴击中成长吗,顺境不能?
成长有很多途径,看过的书,走过的路,上过的课,遇见的人,都能教会我们很多东西。
为什么要抱着没有苦难,自找苦难也要成长的理念?
王小波说:“人是一种会骗自己的动物。我们吃了很多无益的苦,虚掷了不少年华,所以有人就想说,这种经历是崇高的。”
人们美化苦难,是对碌碌无为一生的安慰和开脱,也是对无法掌控命运的逃离。
无独有偶,弗洛伊德也证实了这一点:“假如人生活在一种无力改变的痛苦之中,就会转而爱上这种痛苦,把它视为一种快乐,以便使自己好过一些。”
感激,是弱者之间的阿Q精神。强者,不需要感激。
所谓逆境出人才就是对苦难的美化。
逆境也能出罪犯。
富裕,安逸不一定养出废物。挫折,苦难,暴击,也不一定使人坚强,成功,优秀。
杀不死你的,除了能成就你,也能毁灭你,只是那些被毁灭的人,没办法发声。
这就是幸存者偏差。
我们以为看到了规律。却忽略了筛选的过程。那些成功的人,仿佛展示了暴击的魅力,但实际上更多的人已经被打倒。
个人健康的发展需要顺利的环境。
它是成长的物质基础。
如果穷乡僻壤,食不果腹,他只能复制父辈的老路:放羊、娶媳妇、生娃、放羊、娶媳妇、生娃。
此外,顺境更能给人带来积极的心理影响,而逆境往往带来暴戾,缺爱,社交障碍等。
有人说,暴击能让人走出心理舒适区,走向广阔。
但我认为,痛苦的环境下,人是待不长的。寻求温暖,是人的本能。
每个人都有所擅长,在舒适圈努力做擅长的事情,才是智慧之举。
再说,真正的成功人士都是不刻意吃苦的。他们更在意时间。
他们想尽办法让自己舒服,早饭要吃好,交通要便利,睡眠要高质量。他们选择飞机,商务高铁,而不是火车公交车。
他们不浪费情绪在没有价值的艰苦体验中。发挥时间的最大价值,因而越来越成功。
ACE研究也表明:小时候“吃太多苦”,会影响身心发育。
挫折虽然是必然面对的人生境遇,但成长更需要正面的激励和经验。
国家大兴学校,发展经济,鼓励实业,目的不也是让生活越来越好吗?
顺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如果说非要感谢,我会感谢我爸,感谢那些帮助过我的人,感谢自己。
我永远不感谢生活的伤害,因为有些伤疤永远抚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