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分享1
——揭秘《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核心教养智慧
今天我们分享第一章“管教孩子的常见难题:情感引导能帮你做什么”中“情感引导是什么?和常见误区”相关内容。为了能让大家更简单的理解,我进行了内容整理,尽可能文字简洁
有了孩子后,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就是日常?
孩子躺在地上哭闹打滚,就是要买那个玩具
吃饭时不好好吃,把饭菜故意撒得到处都是
垃圾桶就在旁边,但垃圾就是不扔进桶里……
当孩子有这样的表现,父母是不是会感到深深的无力?
所以,这本书就是教大家一种新的教育方法——情感引导。它不教你怎么“搞定”孩子,而是教你如何真正“懂得”孩子。
一、情感引导是什么?父母该扮演什么角色?
情感引导就是通过观察、理解和回应孩子的情绪,帮助TA们认识感受、学会恰当表达,最终形成自我管理能力。
它的本质不是控制行为,而是培养孩子内在的“情绪智慧”。
在此过程中父母扮演的角色很重要:
例如
观察员:捕捉孩子皱眉、握拳等情绪信号
翻译官:把哭闹翻译成“你因为不能吃糖很难过对吗?”
教练员:教TA说“妈妈,我现在很生气需要抱抱”
比如我家小朋友在吃饭时,当他要吃某个菜但很烫时,我最开始是这样跟他说的:“太烫了,等下吃”,这时他立马嘴扁起来然后哭了。后来我就这样说:“这个菜看起来很好吃,你现在就想吃它是吗?但是它现在有点烫,让我们一起吹一吹吧”。这样说他从来没有哭过,而是用手一起扇风。
二、情感引导的四大常见误区
用情感引导有哪些误区呢,也就是作者提醒:这些“本能反应”正在伤害亲子关系,分别有:
误区一:在控制型与放任性之间摇摆
这两种管教类型的父母通常会有这样的表现
举个例子:4岁孩子在游乐场排队时被其他小朋友插队,愤怒地打了对方。
1. 控制型父母处理方式:
父母:"马上住手!再打人就把你锁在车里不准玩!"
→ 孩子颤抖着缩回手,之后遇到冲突时憋得满脸通红却不敢出声,逐渐出现咬指甲的焦虑行为
2. 放任型父母处理方式:
父母:"小朋友闹矛盾很正常啦"(继续玩手机不干预)
→ 孩子连续推搡三个小朋友,当工作人员劝阻时,孩子尖叫着把海洋球砸向人群
3. 情感引导型处理方式:
共情联结:蹲下平视孩子:"被插队让你觉得很生气对吗?"(等待点头回应)
设立边界:轻抚孩子后背:"但小手不能用来打人,这会让别人受伤"
引导解决:拿出随身安抚巾:"我们可以用力捏这个刺猬球,或者大声说'请遵守排队规则”
→ 孩子抽泣着捏了5次刺猬球后,在父母示范下对插队者说出:"请到我后面排队"
误区二:轻视、低估和否定感受
比如孩子刚吃完饭说“饿了”,家长脱口而出:“你怎么可能饿!”这种反应看似平常,却会让孩子感到自己的需求不被重视。试想,如果伴侣说“饿了”,我们往往会关切询问原因,而非直接否定。对待孩子,我们同样需要这样的共情。
为什么否定感受会伤害孩子?
当孩子从秋千上摔下,家长一句“没事,自己站起来”可能忽略了孩子的恐惧与尴尬。孩子摔倒时,情绪是复杂的:害怕、羞耻、不知所措。若父母轻描淡写,孩子会认为“我的感受不重要”,逐渐学会隐藏情绪,甚至不再向父母求助。长期如此,孩子可能变得缺乏安全感,或无法正确处理负面情绪。
误区三:用外部激励代替情感连接
很多家长爱用奖励哄孩子,比如好好上厕所可以得贴纸,在车上闹脾气不肯下车就给吃饼干哄下车。这些招数一开始可能管用,但时间一长就失效了。孩子要么不稀罕奖励了,要么觉得“不给好处我就不干”。
问题在哪?奖励治标不治本。比如孩子身体还没准备好用马桶,贴纸再多也没用;靠饼干哄下车,下次不给饼干他可能更闹。更重要的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你的关心和理解,不是交易。
试试这样做:
当孩子闹脾气不下车,你可以说:“妈妈知道你想在车里玩,现在要下车你很难过对不对?但我们要回家啦,你来帮妈妈拿钥匙好吗?”
——先接纳他的情绪,再让他参与进来。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反而更容易配合。
误区四:用消极后果惩罚孩子
许多父母误以为“让孩子承担后果”是教育的关键,却常陷入消极惩罚的误区。例如孩子抢玩具后罚“暂停活动”,本意是教导责任,结果却让孩子感到羞耻或抗拒,而非真正理解错误。
为何消极惩罚无效?
引发对抗:如同被老板斥责“用错工具”,孩子会因惩罚感到挫败,而非学会正确行为。
掩盖问题本质:四岁的彼得抢妹妹玩具,若仅被罚“暂停”,他只会记住“如何避免受罚”,而非学会分享的意义。
三、情感引导的魔法时刻
我们来看一个场景:孩子超市哭闹要买玩具
误区反应:
“再闹我就不要你了!”(控制型)
“好了好了最后一次”(妥协型)
那情感引导,我们可以四步法:
1. 暂停呼吸:先让自己冷静3秒钟
2. 翻译情绪:“这个挖掘机实在太酷了,好想马上带回家对吗?”
3. 设定界限:“我们约定过今天只买生活用品”
4. 共同解决:“我们给它拍张照,回家画在愿望清单第一位好吗?”
其实情感引导不是完美的教养公式,而是一场需要耐心的修行。它让我们明白:每个“不乖”的行为,都是孩子在说“帮帮我,我的情绪迷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