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爱说话
意味着什么
这个问题想了很久
还是决定告诉你
不爱说话
可能意味着内心自卑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敢说话的小朋友明显会处理的好一点,他们多半会积极地面对,寻找解决方法,实在解决不了,他们也会向别人寻求帮助。
而不爱说话的小朋友就是完全相反的做法,他们首先会选择逃避,内心先纠结痛苦一番,到迫不得已时才主动解决问题,而且当他们没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时,他们也不知道怎么向别人寻求帮助。
在这点上,不爱说话的孩子真的很吃亏。
敢说话的孩子喜欢向别人倾诉,知道怎样向别人表达自己的需求,遇到烦恼会及时排解,所以性格会比较乐观,朋友比较多,人生道路也走得顺利一些!
但是不爱说话的孩子就不一样,他们不懂得向别人表达内心的想法,有事情总爱闷在心里,不良情绪无从发泄,很容易憋出病来,处理身边的不好人际关系,相比外向的孩子,他们的人生道路总是比较坎坷。
所以如果你家孩子不爱说话,你一定要想办法让TA勇敢学说话。
不爱说话
可能意味着思想茫然
你有没有想过,孩子不爱说话可能是因为他并不知道应该说什么,空白的大脑,茫然的思想,语言的匮乏,逻辑的混乱,从而导致了孩子的“不爱说话”。
当孩子过着这样浑浑噩噩,随波逐流的童年,当遇到充满挑战与残酷的未来,他们将如何应对?是继续混吃混喝,还是自我放弃?
来看看《两小儿辩日》里的那两个孩子: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离人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这不光是一道物理题,更重要的是要学习这两个孩子说话有理有据,执着探究、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不爱说话的人,思想就会停止,说话其实就是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思考的叙述出来,从而建立起自己的逻辑世界。
让孩子做一名有思想的人至关重要!
不爱说话
可能意味着缺乏安全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
孩子最早接收的所有信息都是来自父母的,父母给孩子营造了什么样的世界,孩子眼里就是什么样的世界。
孩子的安全感、自信心,是在父母对他的语言、行为中一点一滴建立起来的。
有一个美国迈阿密的女孩,从小就和母亲不和,于是最终忍受不了的她在网上直播了自己的自杀过程,而在这观看的网友中,就有她的亲生母亲。
孩子的亲生母亲,不仅没有劝阻孩子停止自杀,反而留下了这样一段话:“你是有多动症吧,真是蠢得要命。你可以一直喊‘狼来了’,然后去死,然后被人们埋了,因为你是个根本不听父母话的惹事精,总做些夺人眼球的事,根本不把精力用在读书上。”
最后的结果满足了母亲的心愿——凌晨3点,孩子在浴室中用围巾上吊自杀了。
这位母亲当然并不是真的想让孩子去死,她只是习惯性的恶语相告,却不曾想真正酿成了这悲惨的结剧。
父母给孩子的是肯定、鼓励,那TA自然阳光成长,如果父母给孩子的是否定、批评,甚至恶语相评,渐渐地,TA也就越来越不愿意向别人敞开心扉,性格越来越内向了,甚至做出过激的行为。
每个小朋友内心世界都很丰富,都需要表达,同时他们也很敏感,所以请你小心呵护,千万不要因为你不正确的做法让他们把自己的内心封锁起来,多倾听,多鼓励,一定能让他们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
实践证明,播音、朗诵、主持等实践活动有利于孩子解放天性,从而更好地进行口语表达。而童说家将会为孩子提供更专业的指导,更广阔的平台,更好的机会。
让孩子"张口说话”
“万事开头难”,让孩子们爱上说话的第一步就是让孩子对说话感兴趣。
应多创造孩子与他人交往的机会,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中,孩子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并从同伴那里获得了安全感,同伴之间能彼此吐露心声。
通过陪孩子游戏、旅游、阅读、欣赏音乐等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调节紧张情绪,使孩子得到放松,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逐渐改变孩子沉默的性格。
让孩子“敢于说话”
在童说家,《小童周末电台》、《童声朗朗》读书会和《少儿说新闻》栏目,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开口说话,展现自我的平台,孩子有了倾听的对象,有专业的指导、新鲜的时讯以及主播台,可以大量给到孩子讲话和表达的机会。
让孩子"学会说话”
培养孩子注意倾听别人说话的习惯,在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中领会对方讲话的主要内容,并能转述。
培养孩子愿意与人交谈,能正确理解别人说话的意思和提出的问题,能大胆、准确地按照别人提出的问题选词组句,加以回答。
培养孩子讲述能力,能运用贴切、形象的词语和多种多样的句式句型,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能感染别人。
培养孩子良好的讲话习惯,包括说话时的姿势,眼睛要看别人,态度要自然大方,声音要自然,音量要适中,呼吸要平和,尽量避免用一些废词和废句。
声明:原文(部分)转载自网络,由童说家媒介部编辑整理,版权归原作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