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网初29期王旭坚持打卡第78天
对于我们的人生,必须自己向自己负起责任,因此,我们也要充当这个人生的真正舵手,不让我们的生存等同于一个盲目的偶然。我们应当敢作敢当,勇于冒险,尤其是因为,无论情况是最坏还是最好,我们反正会失去它。——尼采《疯狂的意义》
01
什么是自由?自由就是一个人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是有活力的、有创造力的、有想象力的,更关键的,他是可以按照自己真实意愿存于世的。
自由不是谁的赐予,是生命与生俱来的高贵品质,是一个人之所以称之为人的根本动力,也是毕生追求所在。
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意志都说了不算,就是最大的可怜、可悲,准确而言他是不存在的,就像没有灵魂的躯壳,就像流水线上制造的产品。
却又没有绝对意义上的自由:比如生老病死、比如不依赖任何人过一生、比如不被法律制度、文化教育、家庭关系、政治信仰所左右。
这些“比如”就是规则,是生而为人难以摆脱的规矩。
“规矩”的价值在于统一化,在于集体意志,在于符合多数人的价值观,在于管理和惩罚个体自由,在于稳定团结。
没有规则就没有自由,同样,没有自由就不需要规则。
02
对孩子来说,叛逆源于对自由的追求,一个对自由失去向往的孩子是不会叛逆的。
他只会遵守规则,尽可能融入父母的意志、融入学校、融入团体,因为那里都是一模一样的人,最为安全。
对家长而言,给孩子自由还是规则,变成了亲子关系中的头号难题。
你首先要无比清晰,自由与规则的对象是谁?是你还是孩子?是谁想要获得自由?又是谁需要规则?这问题想不通你会一直纠结下去。
我来告诉你,不是你的需要,而是孩子的需要。是孩子需要自由也需要规则。
当然你也同样需要,但在亲子关系中,你的需要必须摘出来,否则就会滥用。
父母对孩子最大的爱,就是在重大事件中维护孩子的自主决定权,他有权为自己而活。
那些担心都是你自己的,比如担心孩子考不上重点学校、担心他吃亏、赚不到钱、遇人不淑、穷困潦倒等,这都是你的需要,一开始孩子绝不会考虑这些,他只会考虑是否快乐。
此刻,你要思索这些担忧的来源?它们来自恐惧,来自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来自你的人生经历、教育背景、来自你的攀比之心。
仅仅是这样觉察就够了,这就是它的价值:让你认清自己、理解自己!
却不应把这一切强行让孩子去实现、去避免,否则孩子就是你的延续体,就是另一个你,尽管表面上你们是2个人,其实他只不过是你的一部分,他不在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类。
这时你做的一切就不是立规矩,而是绑架。
比如让孩子尊老爱幼有礼貌、勤俭节约常微笑、刻苦努力爱集体、团结友爱不自私、自律优秀不拖延、人见人爱人人夸、清华北大211……好吧,你的愿望实现了,然后呢?你会有面子、让你觉得自己很优秀、你的自尊得到了满足。
事实上,以上本没错,孩子自己若发自内心做到,也发自内心快乐就OK。但很多时候我们并不在意他们真实的想法。
屡次强加之后,孩子自己根本分不清哪些是自己喜欢的,哪些是为了博得父母之爱而喜欢的。
你也当然可以教授你的“规则与经验”,只是,当孩子不愿意的时候不能压制他、不能强迫他必须接受。
也许你会说,哪里有孩子喜欢这些呀,他只喜欢玩游戏,只喜欢睡懒觉、只喜欢没人管才好呢。
是的,你是清楚的,没有任何一个生命可以毫无怨言去接受另一个生命强加的意志,他也没这个义务。
因为你不信孩子自己可以发展出那些“好”品质,只信施压才可让他拥有——这是极大错误的。
每个孩子都有天生“向好”的原初动力,这个动力就是:融入群体。
拥有被群体认可的“好品质”,同时,既遵守集体约定也能彰显个人意志——这是一个普通生命的天然动力,这是群居动物的本能。
这个过程中,他会通过努力一点点去调整,在一次次失败中适应这个世界,其中所得才真正是他自己的。
只是你嫌他太慢了,恨不能在肚子里就会背唐诗三百首、恨不能在幼儿园就会琴棋书画、恨不能在小学就钢琴十级。
你那么焦虑,是要让孩子去哪里呢?是要他满足你什么呢?
有时,我觉得我们小时候尽管物质匮乏,尽管父母放养,却也给了我们足够生长空间。
如同荒地的庄稼,尽管杂草丛生却能野蛮生长,至少有大把游戏、玩耍的时光,而现在物质丰盈,父母有钱有闲,就想拔苗助长。
当整个社会都想大炼钢铁时,孩子的自由就被剥夺了。
03
那该不该给孩子立规矩?当然应该了!前提是要理解你给孩子立规矩的动力何在:
第一,不信任。
你害怕被贬低,害怕被抛弃,害怕与众不同,你在意别人感受多过自己,你必须要得到“权威或规则”的认可,所以你相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生命为什么要成为“方和圆”呢?他就不配成为四边形、多边形、不规则型吗?
既然你无法相信那就去立规矩吧,但要记住:规矩只是协助,而非胁迫。
第二,无奈。
孩子太不听话了,太难管教了,太不让人省心了,他就是不能与你同频,特别是青少年,他们就喜欢叛逆,喜欢和你对着干。
对此你倍感无奈,那就去规矩好了,规矩可以让你不那么无助,让一套家庭法律缓解你的压力。
但你必须清楚,你的无奈不该通过孩子缓解,同时,一切规则都是双方的,不是霸王条款。
第三,以你为参照物的为孩子好。
你是过来人,深知这世界的潜规则与危险,深谙末位淘汰之惨烈,认为孩子落后就要挨打,所谓落后就是社会普遍法则中的竞争力较弱。
譬如考试成绩、学历学位、察言观色、人际交往等生存技能,你真不想眼睁睁看孩子被淘汰,被看不起。
那么就去立规矩就好了,只是要分清前面讲的投射。
第四,愧疚与失控。
如今孩子太自由,太有主见,太敢说敢做,太不顾及他人感受了——而这一切都是拜你所赐!
温尼科特在《青少年的未成熟性》这篇论文中指出:
“我们要记住,叛逆来源于自由,而这份自由是你给予孩子的,因为你把他养大的方式就是让他可以凭借自身的权利活着。”
你看,支持孩子按照自己的权利活着——这难道不是最伟大的父母吗!
然而有的父母并非开始就这样,在孩子年幼时,不懂心灵成长又无暇顾及孩子,造成了某些不恰当养育,比如打压、忽视、苛刻等。
后来就开始愧疚+补偿,开始尊重孩子自由——必须指出这就是进步!
当孩子开始绽放,有了自己的个性,可以去攻击、去叛逆的时候,特别面对外界的不同声音,以及多数流水线制造的人,你开始怀疑:“难道我错了吗?”
孩子的自由让你开始失去控制,慌了神。
我肯定的答复你:你一点都没错!千万别否定这来之不易的改变。
作为父母,你及时修正了自己,开始把孩子真正当做生命对待,这是成长而非偏差。
此刻,你可以立规矩,也别担心他会被框住,因为你已经不是过去的自己了,孩子更不是,千万别小瞧自由的力量。
甚至可以与孩子对峙!面对少年无情攻击,你无需忍气吞声,你们是两个平等的人,彼此都有权利维护自己。
温尼科特明确指出:“如果一个成长中的男孩或女孩发起了挑战,就让一个成年人来面对挑战吧!这个过程不一定是温文尔雅的。”
他接着说:“我们要直面他们的攻击,这种攻击让他们感觉自己凌驾于世界之上,我们需要与他们对峙来让他们了解现实……对峙是一种遏制,是非报复性的、不带复仇之心的,但它自身是有力量的。”
特别注意,对峙不代表你要灭掉他,而是“某种欣赏的对抗”。
难道不是吗,孩子活出了自身的生命力,你还要杀死他吗,你只能用对抗、不屈服去欣赏他!
04
我想我说明白了,自由与规矩并不冲突,规矩是为了更好维护而不是消灭自由,是为了让孩子“适应现实”。
因为通往独立自由的路上最大的障碍就是:孤独。
试想,孩子那与众不同的、有独立思想的、不人云亦云的、不被大众价值观所左右的、活生生的生命,一定会被视为“与多数人不一样”。
甚至被排挤、被边缘化、被小人暗算、被唾沫星子污染、被碌碌无为者中伤,对孩子而言,这些都属于“孤独”。
这当然不是父母希望看到的,你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孩子“享受自由的同时不被排挤”。
所以“适应现实”就变成了某种方法,或者说某种灵活的功能,适应现实不代表屈服他人意志,而是自我保护的策略。
如同身在羊群却心有猛虎。但父母总会打压孩子的“虎狼之心”,结果就真把孩子变成了绵羊。
最后必须强调:真正的规矩是从孩子内心的自由发展而来,而绝非外在的约束。
如果你没参透,觉得我不够细化,没真正教你如何“立规矩”,那就好好读读我这本新书:它会让你和孩子活出狼性!在规则与自由之间寻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