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跟岗实践的第二天,又见到了原雅丽老师。比我年长了十岁,却依然青春而优雅,着实叫人羡慕;更让我羡慕的是,同为人师,人家已是正高级教师,是河南省优秀教师,省市级优秀班主任,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新乡市“十一五”教育科研带头人等等高大上的称谓,令我望尘莫及,膜拜不已。带着这份膜拜,我来到了她的课堂《雨林的消失――世界性毁灭》。
这是语文版第三单元的一篇说明文(补充一下上课背景:“第三单元说明文,只挑一篇来讲,你们来挑篇目,你想让我们上哪一课就上哪一课”――这可是优秀的语文老师驾驭教材十足的底气),由学生的素读课文(齐声朗读,不提朗读要求)开启了本节课的四十分钟之旅:1.课件上展示许多热带雨林的植物动物风光,吸足学生的求知欲,然后自然转入了“课文中都介绍了哪些雨林知识”?(通过抓关键句把握文章内容)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目前雨林的现状。3.为了说明这样的事理,作者是怎样具体说明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4.学以致用,分析2―5段的说明方法。总评:课堂流程设计朴实有效,课件制作简洁而要害,学习氛围紧凑积极性高。不花哨不热闹,我却从原老师的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梳理如下:
一、说明文知识的学习,提纲挈领
本篇课文,篇幅较长,如何把握课程重难点?原老师的做法是直击说明文的考点,文本就是一个例子,通过例子循循善诱触类旁通,并学以致用。
二、教师做的只是引领,走进学生
这节课,原老师除了板书在黑板上之外,都是走在学生中间,特别是提问学生的时候就走近学生身边,用亲切的目光交流用启发的语气诱导,直到他独立回答出来。而对于其他同学的急于表现,原老师始终站稳阵脚“你别慌”“其他同学不要抢”“学会倾听,很重要”“不要慌,越慌越容易乱”。不急不躁,只等花开,是教育“慢”艺术的最好体现。
三、关注学习方法指导,高屋建瓴
说明文本来就会枯燥乏味,但是考点关注的基本涉及“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等几个方面,训练上可以比较针对性,有的放矢。对于对说明文有初步了解的八年级学生来说,激趣仍然是前提,方法是侧重,拿高分是关键。原老师让学生通过课前视频、图片展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兴趣;在学法指导上用“顺口溜”的形式来趣记巧记当堂记;对于易错点考点(如学生说“分类别”到底是不是?为什么不是?是什么?三次追问)的题型做到不学会不罢休。关注学法指导,达到了触类旁通学以致用,一道随堂练习(判断2―5段说明顺序)可谓趁热打铁。
四、以生本课堂为中心,未必小组合作
除了课前全员参与的素读课文之外,几乎没有齐读;没有小组合作,回答基本都是单挑。除去当今“小组合作”热闹的金玉其外,效率不高的败絮其中,这种朴素的课堂反倒让人觉得更真实更高效――从原老师的这节课来看,没有学生游离课堂之外,都在老师的高效的引导之下,积极参与课堂。
五、所谓“教师的主导”,要高瞻远瞩
老师到底要“导”什么,怎么“导”?我认为“导”是课前兴趣的“诱导”,是学习意识思维方式的“引导”,是学习方法学习技巧的“指导”,是重难点易考点的反复“辅导”,是学科素养和能力的“潜导”。原老师的“导”做到了驾轻就熟,足见课堂功底了得。如“通过抓关键句概括主要内容”“词不离段,段不离篇,要整体把握”……
六、课堂环节设置紧凑,转承自然
因为是说明文,很容易进行板块教学,四大流程,但是流程之间不能显得突兀生硬,衔接和过渡要科学而自然。这要归功于老师对文本的吃透能力、对课堂的掌控能力、运用语言的组织能力等要深谙熟稔,游刃有余。甚至可以说,一堂课也是折射老师综合素质的一个例子;观一课,知其人。干练精致,是对这堂课也是对原老师人的评价。
七、一点不成熟的建议,仅供参考
1.可以从题目入手,探究说明文题目的好处,这也是常见题型。不妨设置题目“我们班为什么非要挑这一课来上,是什么吸引了你?”(题目中的“消失”和“毁灭”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题目点出了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点明了说明的主要内容,暗示了说明顺序是由因到果等)。
2.重视语文的工具性,积累字词
因为是新授课,文中出现了不少生字词,不妨通过预习反馈的形式进行检测,对于重难点字词还要进行音形意结合的积累方法,让学生重视语文学习的工具性。
引用原老师带的两个实习生的原话“听原老师的课,你会不自觉的跟着她走,不知疲倦”,真好;人如其名,雅致丽人,真好;能与您結一段“原”,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