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30年过去,中国第一批丁克后悔了吗?
有人会很好奇他们为什么会选择丁克族?丁克族其实有主动和被动之分。有的家庭是被动的,因为夫妻经历过与孩子有关的痛苦,最后选择不要孩子,多少还是小有遗憾。
还有一种就是丁克是,双方主动选择,甚至在结婚之前就商量好,不要孩子。
我们总渴望在一成不变的的生活里看到变化,事实上我们自己就是变量,我们选择不一样的生活。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有一种活法,我们享受者其中带来的乐趣。
朴树曾说:养孩子真的是太辛苦了,不忍心生孩子,让他来这个世界上受苦,吃垃圾食品,看垃圾剧,最重要的是没有把握把孩子教育成一个人格健全的好人。
空气很不好,世界很复杂,所以不想要孩子。
现在世界人口膨胀的那么厉害,好像不想生孩子也不是一件坏事吧。
或许丁克是一种人生选择,只对自己负责。
坦诚说:丁克总是相对另类,一有机会就向丁克族表示关心的亲戚朋友大有人在的。
有人说丁克族只顾自己享乐,不顾自然规律与社会责任,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行为。
在知乎上有个提问:“丁克是一种自私吗?”,居然有11476人关注,1463个回答。
点赞量最高的说:
无论选择丁克还是生孩子,都是自利行为无疑。
但这种自利行为能否归为自私?
在上个世纪的社会里,没有子女,老人就得不到供养,家族就无法存续和壮大;在古人言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世俗观念里,丁克就是自私。
伴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化养老之风东渐,生育被承认是一种权利而非义务,是个人的自由,丁克或者生孩子都不是自私。
假设有一天人口锐减,只余星星之火,俗约就可能改变,生育是伟大的,丁克是背德。
反过来,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天然气的石油的资源紧缺,每一个新出生的婴儿都会增加地球的承载力因此生育是自私,丁克不是。
生而为人,对社会的贡献也不限于繁衍生息这一种方式。
杨丽萍老师,也是丁克一族,很多人都认为她是为了舞蹈事业放弃生育,但仙子般的杨老师还有更通透、更空灵的想法。
杨丽萍老师说:有些人的生命是为了传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体验,有些是旁观。
我不养娃,工作之余在博物馆做志愿讲解员,为观众分享中国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这也是我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方式。
都说孩子是最大的碎钞机,是行走的两脚吞金兽。不养娃又有着丁克族,相对而言更有经济优势,可以安心地追求生活质量。
轻松、自由、是丁克所追寻的生活。
今日头条上有人问:中国首批‘丁克家庭’走向晚年,他们日子过得如何?是否后悔?”这个问题,现有522个答案。
他们回答说:不算首批丁克,但我是意志坚定的“铁丁”。
丁克是一种状态,一种选择,是自己家的事情,与别人无关。我们享受当下没娃一身轻的自由,也接受未来自行养老的挑战。
讲真,如今丁克族养老和有娃族养老,未必有很大差别。我们见过太多案例,孩子太优秀的,很可能不在你身边。要是孩子不省心,还指不定到时谁养谁呢。总之,当今时代,传统的养儿防老不能成为默认模式,靠谁都不如靠自己。
丁克是影响一生、也需要坚持一生的决定,因为种种原因开始者有之,因为种种原因结束者也有之,每种生活状态都是选择,每个人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就好。
丁克不是异类、不是病患,不必歧视;
丁克族有自由,有幸福的能力,与有没有孩子无关。
丁克族也有担当,我们对自己负责,坚信主动选择的人生没有遗憾。
我们都有自己选择生活的方式,面对现在的经济压力,我们是应该选择丁克还是晚婚晚育了?
坚持自己的想法,活出自己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