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市区这棵600多年的最老古树,和你诉说历史的变迁

题记:作为岭南都会、千年古州的玉林,这么多年来,谁是它最忠实的陪伴者呢?

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郁林州治设于南流县,州署建于南流江畔,即今玉州区政府现址。自此以后,州府衙门便一直都设在那,没有变更。

从现存清朝光绪版《鬱林州志》中,可以看见清晰的鬱林州州署布局图。

该图中,仪门后标注有两棵榕树。难得的是,这两棵树,至今仍在,长得枝繁叶茂,四季常青。

其中一棵,树龄有200多年,栽自清朝年间;另一棵,更为苍老,今年已经631岁了,推算是种于明朝洪武年间。

数百年来,它一直挺立在那,默默地看着玉林州这片土地的风风雨雨。

州城内外,或朝代更迭,或战火纷飞,但民生总会继续,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代代不变。

我觉得,要观摩一个城市的数百年沧桑,那些历朝历代的知名建筑或景点,就是最好的代表。

下面,就让这棵见证着数百年城市发展的葱郁古树,带我们走进玉林古州的历史烟云中。

1. 屡毁屡修至今仍在的云龙桥

云龙桥,始建于元朝延祐年间(公元1314—1321年),初建时为木桥。

历代以来,不断重建,名字也随之变化,有叫安定桥、安远桥或瑞龙桥。

玉林古称岭南都会,云龙桥所在的这路段,为古代郁林郡至钦、廉、雷、琼等州的官道,是海上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无数的货物,由云龙桥经过,转往其他地区。

明朝万历年间,将此桥扩建为石桥。时任工部主事的陈一谦题诗"天开泰运,地接元机;云龙桥起,麟凤呈奇",此桥便名为云龙桥,并一直沿用至今。

桥旁边的江心岛上,保存有碑墙,尚存有清嘉庆年间撰写的《重建云龙桥记》、郁林知州恒梧撰写的《重建云龙桥引》和《嘉庆己卯重建云龙桥题名记》等碑刻。从中可了解一丝古桥当年的建造历史。

《重建云龙桥记》中记载:“……成化乙已(1456年),……捐金重建。康熙癸巳,……集议重修。乾隆己亥,桥墙塌陷……复修南岸二拱。

嘉庆丁丑,洪波奔沸,往来者临流而叹,……愿先捐赀为始事费……欣然给发印薄倡捐,遐迩缙绅士民咸乐资助,共签得银陆千余两,爰择吉兴工。”

由此可知此桥历代多次遭毁并被重建,且很多时候是依靠乡绅名士等带头倡议,大众慷慨解囊捐资相助,桥才得以快速落成。

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缙绅士民集资捐助,重新修缮此桥,用新的石料把桥面铺平整,自此沿用至今。

掐指一算,桥面上的大青石,至今已经超过200年历史了。那一块块经历了两百多年风霜雪雨的青黑石头,记录着当年商业兴旺的历史印记。

这座历史悠久的云龙桥,也曾差点永远消失在世人的眼前。

它曾被列为南流江玉林南城区河道整治二期工程主要拆除并改建的内容之一,后经市文化局,市博物馆等单位和众多热心市民多方呼吁,最后决定修改原防洪堤建设方案,保留云龙桥,在该桥南面新开挖一条分洪新河,

这样出现了一个新的江心岛,小岛与新桥及云龙桥,一起组成玉林一个新景点。由于此处是郁林古八景之一的“南桥古渡”所在地。大家也将云龙桥习称为“老南桥”。

2. 难寻踪的紫泉,可回味的书院

明清时期的郁林八景,其中之一是“紫水流霞”。

在南流江北边,云龙桥上游,桥头龙家南面附近,民间传说此处有一口水井,井下压着一条龙,一到天旱,这条龙就会呵呵喘气流出紫色的口水来,俗称龙泉或龙井。

也许是古井水源流经的土层成分特别,泉水中含有多种矿物质,呈浅红色,有时是紫霞色,故有“紫水流霞”之说。

据记载此泉曾五次流出紫水,人们认为,这是天下太平、科举兴盛的吉祥的征兆。所以后来改称“紫泉”,又名为“瑞泉”。

明朝知州邝元乐《咏郁林八景诗》中是这样咏叹“紫水流霞”一景的:

城南紫水不常流,桂发新香预报秋。

尽说红霞能映数,祥光偏合照龙头。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朝廷首设儒学训导署办学,玉林苏氏始祖苏光宗赴任鬱林州首任儒学训导,创办书院,他将书院命名为“紫泉书院”。

书院初址就设在鬱林州城南明伦堂前(今玉州区古定中心小学内)。后来,在东林党争风波中,魏忠贤勒令“停办全国书院”,书院也在这场风波中停办。

清朝乾隆十六年(1751年),苏光宗的后裔苏其烻倡议重修紫泉书院,时任鬱林知州南宫秀将其复建。

清朝嘉庆元年(1796年),时任知州金国宝将紫泉书院迁址到现解放路忠功里7号(今古定幼儿园所在地),据记载建有讲堂三楹,后堂三楹,前门三楹,东西学舍十五楹。

紫泉书院因得到历届州府的多次修茸扩建,是鬱林各书院中规模最大的一所,其藏书楼的藏书极为丰富,有数万册之多。可惜宣统三年(1911年),受清朝反学堂的风潮影响,散失了不少。

1907年,清末科举制度取消后,紫泉书院被改制为鬱林县立高等小学堂。

1923年,以鬱林县立高等小学堂为基础,创立了鬱林县立中学,它也是现玉林一中的前身。

虽然变化很大,令人欣慰的是,紫泉书院中的藏书楼还是保留了下来。民国时期,鬱林图书馆(人称蝴蝶楼,现为玉林城市博物馆)于1933年12月建成,紫泉书院藏书楼的剩余藏书,得以全部搬到图书馆。

之后,完成历史使命的老旧藏书楼,被拆建作为县立中学的教室。

民国1934年夏,广西省通令:凡在县的省立中学校所一律停办,合并入省立中学校,鬱林县立初级中学因此暂时停办,位于紫泉书院的校址由县政府交给古定小学使用。

紫泉书院在清代是鬱林五属(鬱林、兴业、北流、陆川、博白五县)中规模最大,最有名气的书院之一,它为玉林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是地方教育史和文化史上的骄傲,也是玉林教育史上的里程碑。

有关人士建议,紫泉书院可以在合适时候复建,加强与老城区周边景观的融合,增加玉林千年古州的厚重感和知名度。

3. 惨遭战火摧残的文昌阁

文昌阁是供奉掌管文运功名的文昌帝君的建筑,象征着文运昌盛和学业进步。

国内很多地方都建有文昌阁,玉林也不例外。

《玉林文化大典》中载:文昌阁始建于元朝至顺年间,明朝万历年间遭毁,天启年间重建并移至今址(原南观小学内),清康熙十七年再遭损毁,乾隆四年(1739年)兴复。

文昌阁建成后,郁林州先后兴建多所书院。自那以后,玉林科第之数量,远超以往,可以说是玉林科举史上的历史拐点。于是民间有句谚语:“修起文昌阁,科第牵成索。”

这座屹立在江边的楼阁,也曾经历战火的洗礼。

1851年,广东凌十八曾率领农民起义队伍约4000人,进攻玉林州城。他们将文昌阁作为指挥部,双方打得异常激烈,最终,凌十八攻城失败,而文昌阁也在这场战火中,遭到严重损毁。

光绪十五年(1889年),文昌阁损毁40多年后,喜获重修。主体建筑为三层,其平面呈六角状,每边长五米,通高二十米,在每个角都建有通天柱,飞檐翘角,唯美唯俏。

重建后的文昌阁,与当时“郁林八景”中的紫泉、南桥相互辉映,风光一时。它与郁林城北面的万花楼合称为“南阁北楼”,为玉林镇城之宝。

《郁林州志》中记载:“高数丈,远望俨一文塔”,因此有人又称它文星塔。

可惜,清末民国初年,粤桂之间的军阀多次争战,文昌阁再次遭到战火摧毁,自此再也没有复建,仅剩下破旧的塔基。

民国初年(1919年),全国各地掀起一场“废科举,兴新学”的浪潮,鬱林有识之士在文昌阁旧址成立了“十甲小学”,后来变成如今的南观小学,塔基在上世纪70年代才被彻底拆毁,变成了操场。

如今再无踪迹的文昌阁,仅能从保存至今的清代郁林城外四厢的地图中找寻到踪迹,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文昌阁、紫泉、南桥都挨得很近,离万花楼则较远一点。

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于崇祯十年(1637年)七月二十五日到达玉林,他在其游记中记载:

“涯下泊舟鳞次,上为堤,内环为塘。堤下卧石片片,横列崖间,紫泉在堤下石片中……泉之西有石桥曰南桥,跨南流江。桥北文昌阁,当江流环转中,虚敞可眺,因此中胜览。”

4. 历经磨难又喜获重建的万花楼

玉林万花楼,始建于南宋,于清朝嘉庆初年重建,又于道光二十八年改建。

据说每次重建,都比之前工程更为隆重,雕琢得更加精美,成为时人颂扬之盛事。

之所以取名为万花楼,是因为楼里楼外,绘制各种花卉达万朵之多。1935年出版的《广西一览》载:“古万花楼……为本省最精美建筑物之一。”

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日寇飞机在万花楼附近投下两枚炸弹,万花楼顶上的大葫芦被震坏,墙体震裂,受损不轻。

1968年,“文革”期间,两个不同派别的群众组织武斗,经过三天三夜的激烈枪炮战,作为其中一方据点的万花楼,被夷为平地,令人扼腕叹息。

2016年12月5日,,在原万花楼旧址,举行万花楼重建奠基仪式,建设者宣称将最大限度地维持万花楼的原貌。

5. 令人扼腕痛惜的“广西最坚固的城墙”

郁林州城自宋代始设在南流江边,历代不断加固或扩建,越来越雄伟壮观。

史料记载,宋至道二年建城时“子城周2 里80 步”,南宋淳熙六年增筑了州城外城,到明洪武十四年重筑州城并开辟4 扇城门。

洪武十九年,又一次扩建州城,使其长达640 丈余,新旧两城方圆达2.4 千米左右。

清朝道光十二年(1832 年),再次对州城进行修建,规模更为弘大。周长达到713 丈1 尺9 寸、城高2 丈2 尺、墙厚1 丈4 尺。城内遍布州府衙署、官商单位以及庵、祠、亭、书院等。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太平天国运动前两年,知州顾谐庚倡议官员与州绅民捐赠银两,再修州城,添窝铺23间、炮台21座,周围马道用三合灰沙坚筑盖面,四城门及瓮城门全部包裹铁皮。

清代的《广西通志》中记载:鬱林州城城基广大深厚,四门的基座和墙楼建成回字形,规模较大,十分坚固。

城墙基脚垒以长方形青石块,距地面高约1米,接砌以每块重10多公斤的大烧砖,城墙上可以跑马,4个城门设置30余个炮楼,回字形的中央如大天井,楼上回廊可以俯瞰守卫。

据记载,鬱林州城建筑之坚固、雄壮,在广西只有桂林城可以相比。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战争,但从未被外敌攻破过。

四门中,南门最为雄伟,其三层建筑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气势雄壮威严。

南门称“南薰门”,取自典籍《南风歌》中“南风之薰”之意。

玉林名门望族江岸苏的代表性人物、清代玉林三杰之一的苏宗经,曾作一首为《南薰楼》的诗:

明窗楼上四方开,登眺名区气象恢。

阛阓回环依雉堞,池塘历落问亭台。

山容蕴藉村边出,江影潆洄树外来。

人物聊堪称庶矣,薰风还望阜民财。

这首诗展现了南薰门雄壮威严的气势,表达诗人对国泰民安、生活富足的良好愿望。

南薰门外,是有名的南圩。清朝中末期至民国时期,出现了众多圩场,其中以南圩最为著名,相当繁华。

南圩大约形成于清道光年间,从南薰门门口前面一直向南延伸,直到曾屋巷新园庄处止,长度约有100余米,规模很大,经营品类繁多。

抗战期间,玉林州城多次遭受日机轰炸,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面对紧迫形势,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新桂系政权实行“拆城、减楼、毁路”等焦土抗战政策,下令全省各地拆除城垣。

据说当时玉林县政府和民众都极不愿意拆毁城墙,后来玉林城防司令部出面干预,并从各区乡镇征集民工前来拆城墙。

就这样,这历经风雨沧桑的古城墙,在国难当头之际毁于一旦,永远消失在玉林大地上,令无数人至今思来仍扼腕痛惜。

玉林城墙的墙基原址,就是现在的内环路,东起自现人民中路六路口,向北沿水电巷至现在的教育路折回汽车总站方向至宁屋角,再由宁屋角折回现在的内环西路、内环南路,周长2377.3米。

6. 历史变迁中的回味

玉林自古商业气息浓厚,能人辈出,商贾云集。

从南北朝时开始,“鬱林布”就闪耀于大江南北。

汉唐时期,北流就开始开采冶炼铜矿。铜石岭上,至今仍存有汉唐时期的冶铜遗址。

宋代,合浦海盐业迅速崛起,当时四大盐仓中有两个就在合浦,南流江航运迎来发展高潮,“盐利所在,舟车之会,巨商富贾于此聚居”,玉林遂成岭南一都会。

从宋代开始,玉林形成了北流岭垌、容县城关等多处有影响力的瓷窑,烧造技艺可与同时期的景德镇瓷相媲美,其中的高温铜红釉、铜绿釉烧成技术,被誉为是“宋代瓷业史上的一个创举”。

也是宋代,玉林兴业的冶铁,生产规模已经相当大。宋《舆地纪胜》记载:“绿鸦,岁收铁六万四千七百斤,往韶州涔水场库交。

清朝乾隆年间,兴业的织染业已十分发达,开设蓝靛厂,加工生产蓝靛。据史料记载,塘肚村当时就有蓝靛厂十多间,有制蓝靛的灰沙池数百个。

民国时期,以郁林州城为中心,先后修建了郁北、贵兴郁、郁陆、郁博等多条公路。且基本上都是民办公路,总里程达265公里,占广西民办公路总里程的72%,是当时广西民办公路最为集中的区域。

民国时期,玉林教育也位列广西新式教育的前茅,《广西年鉴》1935年统计,玉林县位居全省第一。在是在这一时期,玉林本土商人群体伴随实业救国之风潮,开办起各类职业学校达10多所。至今,玉林中职教育依然表现出色。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秉承“玉商”精神的玉林人,迈开闯荡谋生的脚步,活跃于玉林大地,也踏足大江南北。

从扛着水垇筒四处给人补锅修鞋,到发展汽运、汽修、药材、陶瓷等,勤奋的玉林人穿州过省创业谋生。

多年来,玉林人在当地创造着一样样的奇迹,拿下了诸多荣誉。

广西第一个电话村、广西第一个“亿元村”、广西第一个财政收入突破亿元的县(市)、广西第一个财政收入超过千万元的乡镇,广西唯一、中国第三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

当年并不是最主要的交通枢纽城市的玉林,却早早建起了服装、建材、摩托车、粮油、果菜等十多个专业市场,其中摩托车市场是广西第一家大型专业市场,工业品市场当时在全区也是响当当的招牌。

1987年,玉林市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农村改革试验区,玉林在全国率先取消粮票,为全国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提供了丰富的决策依据,长达近40年的“票证经济”就此落幕。

那些年,有一群玉林人长期在四川成都经商,当地渐渐形成了玉林街区,那些冠有玉林名字的饭馆、商店,就是玉林人在“天府之国”烙下的的印记。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陆川汽车运输业,人均大货车拥有量曾居全国各县市之首。巅峰时期,全县有5000多辆货车日夜不停驰聘在神州大地,也叫响了汽修业内一个当年可谓妇孺皆知的地域术语“陆川风炮补胎”。

玉林不主产黑色粮食作物,却有全国最大的黑色食品基地,上世纪末,电视广告上那句余韵悠长的吆喝“黑芝麻糊”,至今仍留存在不少人的脑海中。

现如今,玉林农业总体发展水平居全广西14个市之首。优质谷产量、肉类产量、家禽饲养量均居广西第一,素有“中国荔枝之乡”、“中国桂圆之乡”、“中国三黄鸡之乡”美誉。

工业上,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迅速发展。如今已拥有“动力之城、铁锅之都、、世界裤子之都、世界日用陶瓷之都”等荣誉称号。

玉柴从一个几十人的小厂,打造成世界级内燃机生产基地。领先推出了全球首款功率分流型插电式混合动力、中国首台国六柴油发动机、中国首台商用车燃氢发动机等产品,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排名全国第一。

据统计,当前全市市场主体达到45.65万户,其中民营经济主体占97%以上,是全区民营经济主体最多的地级市之一,被网友誉为“广西的温州”。

回味历史,历史的年轮再返回到这棵树种下的当年——公元1394年,《明史》记载有人向朝廷建言开凿“茂北运河”,以造福一方。据说当时朱元璋同意了建议,可惜因多种原因最终未能实现。

2022年,国务院部署实施的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玉林龙云灌区开工建设。该工程从水量充沛的北流河汲取水源,串联起多座水库,均衡周边灌区,可以缓解南流江上游水量不足的困境。

这,也许就是以另一种方式圆了当年古人想让玉林境内两条大河牵手的愿望吧。

2024年5月,万花楼文旅综合城成功入选联合国《亚太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优秀项目库》,能赢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也可以让历史上那座曾经饱受沧桑的楼宇心生安慰吧。

2025年2月,位于市中心的玉林市图书馆十字街分馆紫泉书屋正式开馆,其地址位于城区十字街Y-Park超级青年社区,首批上架3000册图书,免费对外开放。

这,算不算是让位于十字街的那间数百年历史的紫泉书院重获新生呢?

此外,玉州区政府新近公布的玉州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项目内容显示,将新建一座古城门,地址位于玉州路与内环南路交叉口,也就是鬱林古州南薰门旧址所在地。

这,是打算让那座已经消失的古城楼,重现于世人的眼前吧。

斗转星移,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在这片千百年来英才辈出的热土,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会发展得越来越好,一起期待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