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上,要奔跑,更要张弛有度

读书、学习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我想,是学以致用,指导自己的人生。

宋明理学家陆象山有句话:“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六经都是我的注脚,听起来有些狂,是吗?其实不然。

孔老夫子也曾教导我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尽信书不如无书,知识再多,都要能吸收、能落地,能为我所用,才开始产生价值,否则就是读死书。

正如我们常说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来悟。因为这东西最后还得落到自己身上,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今天继续说《终身成长》,我们会发现全书都在强调成长型思维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有人想过为什么吗?我想,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太容易、太习惯于陷入固定型思维了,所以作者才不惜矫枉过正,一再提醒我们,要时刻警醒自己,要反身自观,多运用成长型思维。

那么在运用成长型思维中,我们是否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沉淀呢?需要特别注意什么呢?

其一,一阴一阳之谓道。

很多事物并不绝对,而是相对存在、互相转化的。成长型思维并不会全好、固定型思维也不见得全坏,而且非A即B的评判方式本身就属于固定型思维,合适的时机选择合适的策略,正反两面综合考虑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其二,过犹不及。

成长型思维呈现的是一种开拓性、不断进取的状态,那么在“持续奔跑、持续扩张”时,把握好“度”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前进,要精进,但要避免激进,否则很容易导致焦虑、失衡。

其三,有所取舍

现代最大的问题往往不是选项太少,而是选择太多,乱花渐欲迷人眼,人的时间精力又很有限。有所筛选、抓住根本、择善固执就很有必要。

我们可以扪心自问:很多东西都想要的时候,你想要满足的到底是真需求?还是欲望?抑或是攀比?

我想,葆有成长型思维、保持终身成长的根本在于:要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要谦逊平和;遇到问题,要多找方法,少找借口;多一些可能性,就多一些从容,从而打理好自己的人生。

今天是2020年5月2日,开启写作日更的第2天,关于《终身成长》的第2篇。学经典,长智慧,我是木言。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