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日记中也曾提过,自己的认识有这样一个过程,从言“辩”到分“辨”再到“变”化。关于“变化”的认识因为内涵实在丰富,一直也停留在这样的层次上。
最近这半年来在听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同时,在两年前开始接触传统文化。关于“变化”认识解读的同与异,尝试记录一二对比,从而加深自己的理解。当然经济学也是很多派别分支,传统文化也是范围极大的,自己接触也是有限,只是为了自己学习。
有个误区,以前学习总会觉得有新旧之分。事实上,薛兆丰老师在音频中自己讲,别人说他不创新讲得都是旧知识,他乐得高兴自己学习的是几千年前就存在的经济学,经济学脱胎于西方古代哲学。东方这边,对于传统文化,那定位从来没变过,都是浩浩荡荡的历史,也是几千年前的。两者其思想在时间上,传达的都很悠久。
另一个,是在文化传递上。在学习传统文化里经典用文言文来传递思想,在西方有的东方研究者会讲,像是密码一样。而南怀瑾老先生则评价,“不管英文、德文、法文,虽然现在的文字和语言是合一的,但是语言大约三十年一变,所以一百年以前的英文、法文书籍,除非专家,否则是莫辨雌雄。我们老祖宗晓得言语和时代是要变的,所以把文字脱开了语言,只是用很短的时间,经过二三年的训练就会写出来,这个文字就单独成为一个体系,表达了思想,在几千年以后的人看,如面对现在,没有阻碍。”之所讲这段,目的是为了表述一个事实,同学们包括我在内听到的很多传统文化的都是删减过的,所以我用解读,因为我也是听二手的,当然遇到层次很高的解读也不错哟!
关于“变化”,在经济学中,有个很重要的知识点是对边际的认识。整个经济学的思维都是关于边际的。经济学早期的时候是一种哲学的思辨,到今天成为一种科学的范式就是引用边际的概念。
什么是边际?边际就是新增带来的新增。理性的决策,永远是盯住边际值,而不是总值或均值。我们最期望达到的当边界收益等于边界成本,当两者相等时,我们所获得的总效是最高的。即边际平衡带来的效益的最大化。
薛老师在其中举例亚当斯密的问题“水对于人的生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水的价格却非常低。钻石对人的生命来说,一点用都没有,但是钻石却非常贵,这是为什么?”回答这个问题的入口就在边际处。水很重要,当有钱时第一个铜板会买水,但是一直下去,会怎么样,它带来的效用会降低,直到你觉得不是那么需求水了,那时就会转过去买钻石。这时你会拥有的整体效益是最大的。
在追求一件事情,追求的是边际处成本跟收益相等。这就是经济学中看待“变化”的地方。
关于“变化”,在我的理解充斥在传统文化中的方方面面。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太极图,太极图被称为“中华第一图”,阴阳鱼表示世间万物的变化。阳升到极点阴从中生,同样 阴降到极点阳从中生。同样拿水跟钻石的例子,当你拥有一定量水时,这个量在你心里的价值已经达到极点时,就会生出其他想法。
在比如在《大学》里就有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已”。“本末”,“终始”,“知所先后”便是对边际的认识。同样那钻石跟水来解释。从觉得水重要,到那水换认为没有用的钻石。是一件事从觉得水很重要开始到觉得可以拿水换钻石结束,然后另一件事期待拥有钻石开始的过程,明白为什么。
看清变化,则是接近“大道”一样的存在。
以上是相通的部分,现在说说异。就是在回答现实同样问题时,一说到用经济学知识,你脑中呈现什么样的画面,会有精准数据,在数据上呈现出整个规律。但一说到用我们传统文化里的东西,则忽视模糊的一团,不可说、不可说也。说传统停留在西方哲学思辨那个层次也是不准确,不对的。但一个精准一个模糊似乎是标签认识一样的存在,在由1向N的发展中,显然我们呈现了更多元纷乱情况。背后的原因是文化上深层次的。对于异,只是简单提一下,因为现实情况,目前是东西的大融合状态。而且异也没有什么不好,因为世界本就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