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大的内心世界怎么来?肯定没有一蹴而就的捷径。看多了、盈亏次数多了、交易时间长了,面对意外事件,你的心理波动就会小很多,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麻木了。在我看来,强大和麻木很多情况下只有一墙之隔。
流逝:投资盈利皆大欢喜,一旦亏损内心一定不会波澜不惊,经历过多次涨跌后遇到相似情形内心波动会小很多。但是一定不能“麻木”,麻木代表的是卧倒装死,代表的是你已经放弃抵抗,这不是强大内心应有的表现。强大的内心代表的是,严格的纪律,到止损线一定严格止损。
高晓松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人生不是一个故事,人生是一个事故”。
流逝:股票期货投资每天都是事故,一天内可能各种反转,各种事故。强大的内心必不可少。
反正平平常常也是一辈子,上天入地也是一辈子。
流逝:每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苏世民在《我的经验与教训》一书中说道:做小事和做大事的难度相差无几,两者都会消耗你的精力和时间,所以一旦决定要做事,一定要做大事,让你的可能获得的收获配得上你的努力。
面对不确定性、混沌的市场,我永远不可能寻求到市场运动背后的规律,我必须自己创立一套观察市场、理解市场的理论,通过“人为市场立法”,才能给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提供依据。
流逝:从找寻市场背后的运行逻辑,到建立自己的投资体系,这是认知变化的过程。我们总是希望能够找到致富的终极密码,但是现实铁拳的毒打让你清晰的认识到终南捷径只是妄想。我们认知的市场是我们能力圈范围内的,是自己逻辑的,建立属于自己的交易架构,在观察中不断修正才是王道。
现在发达的自媒体让各种战法充斥,兼收并蓄只是奢望,每个战法的逻辑点是不同的。我们要和“我的能力能够驾驭所有事情”这个假设说永别,让自己更加单纯,“少即是多,多则惑”,只用一种战法构建自己的交易模型,这才能乱花不能迷我眼。
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我理解指的应该是一个人的胆量、勇气、正气需要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培养、积累。
流逝:“气”之一字虚无缥缈,但是胆量、勇气、正气等确是能够臆测端倪。立大志正志气,做大事树骨气,坚持不退缩立韧气,诚实守信立正气,言必有物立实气,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去践行。古语有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讲得就是这般道理,一个人在生活中天马行空、不着边际,在工作学习交易中也不大可能严肃谨慎,所以要在日常中磨炼。
林广茂先生在《大道至简,得之不易》中说:佛学大师们通过学习明晓人人都有佛性,佛自身证之,证得即为佛。但是佛学和物理学不一样,物理学真理证明后人人都能用,佛学别人习得是别人的,还是要自己践行才行。如果只是听过、懂得,就能做到,那成佛岂不是太简单。交易也是一样,别人的知识是别人的,你听过也只是听过,不代表是你的。
几年前看过日本新渡户稻造博士写的《武士道》一书,书中记录了一段描绘日本历史上三个名人个性的对话,很有意思。
织田信长:“杜鹃啊,你快叫,不叫,就杀了你!”
丰臣秀吉:“杜鹃啊,你快叫,不叫,我总会想法子让你叫!”
德川家康:“杜鹃啊,你快叫,不叫,我就一直候在这里,你早晚会叫的!”
流逝:非常有意思的对话,点出了几种不同性格的人的行为方式。青泽认为,在股票期货投机中,德川家康是非常适合的,因为有耐心,而且懂得风口在哪里。织田信长的斗争性方式则不适合,投机更关注的是趋势,是市场反馈,而不是个人英雄主义。丰臣秀吉也是不合适,他充满着个人主观色彩,更会是主观的臆测。
你越急功近利,越想挣钱,反而越挣不到钱。当你对每一次交易的输赢得失看得更淡一些,从更长远的角度理性地看待投资成败,更注重交易过程、交易行为的合理性、逻辑性,反而能做出更理智的行为,对投资结果有更正面的价值。
流逝:急功近利、急躁缺乏琢磨是投资的大忌,也是为人大忌,当你过分看重某一个要素时候就会一叶障目不能全局性的把握事物的发展。投机或投资都是理性的,符合逻辑的。
投资哲学的高下决定了每个人不同的投资人生。有些人即使短期赚钱,志得意满表象下其内心世界是虚弱不安的,眼神是迷茫的,对未来是缺乏信心的;而有些人即使阶段性做得不好,其思路是清晰的,目标是明确的,说话是低调的,眼神是淡定的,内心是平静的,对未来是胸有成竹的,能够达到“未战而先胜”的境界。
流逝:心中有没有底层逻辑和信仰的人在交易、生活、工作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
交易看盘和钓鱼非常相似。鱼漂类似于交易者的信号工具,你每天盯着市场行情,到底在等什么,在找什么?毫无目的地看盘和等待,就如同毫无目的地在大街上瞎逛,你不知道你要去哪里,想干什么。所以,作为一个职业投资者,看盘的标准或者信号系统,不能等到进入市场以后才想起来,而是事先必须考虑清楚。
流逝:如果没有理论架构的支持,市场涨跌波动对你来说就是无序的,看盘也就为了盯住自己股票的盈亏,意义不大。就比如写字,如果你没有字体结构、美学等的理解,练字也就只是重复机械练习而已。要有自己的标准,才能去衡量去理解你获取的信息,才能对信息进行解读和判断,而不是被信息奔流沉溺,不知所措。
这个标准的建立,才是现在你应该着手的事情,代表着你的认知圈层。为什么学习了很多东西就是不知道怎么做?就是因为没有梳理出标准,整理出框架。这就像一个花园,如果你沉心打理,它能呈现美感,如果你不管不问,任凭它们野蛮生长,最大的可能就是杂草丛生,花枝枯萎。
这个市场不缺明星,只缺寿星。“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敬畏市场、顺应市场,控制风险,永远是投资者的立身之本。
流逝:最近一句话很流行,“一年三倍不容易,但是三年一倍更难”,投机市场变幻莫测,涨涨跌跌,不要想着征服,想着跟随。做时间的朋友,生存下来是第一要务,然后就是生存的时间。
还有风险控制,这个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点。投机者很容易头脑发热,追涨杀跌或是赌性极大,这些都是风险管理差的表现。做事情要选择大概率,选择盈亏比高的去做,否则就是事倍功半。
丁圣元先生曾有一个精彩的七巧板故事,非常清楚地讲述了从不同的时间角度看同一个市场行情,我们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 当你看到第一块七巧板上的K线图形时,根据这张图本身对市场做出判断,你可能认为未来走势是向上的。当加上第二块七巧板上的K线图形时,你会发现在更长的时间周期上,未来整体走势可能是向下的。当你再加上一块七巧板时,你会发现你对未来走势方向的判断可能又变了。以此类推,每加上一块七巧板,你对当下市场方向的判断就不一样。所以,市场其实并不存在着绝对的解释,只是一种概率和可能性。
流逝:七巧板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市场只是一种概率和可能性。但是我们一定要贴近市场,才能对市场进行预判,趋势的力量是很强大的,情绪的力量也是很大。
对于杠杆交易来说,一个短线交易者如果非要刻板地按照基本面方向操作,当市场出现不可避免的大幅逆向波动时,还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即使长期方向没错,市场短期波动也可以置你于死地。你很对,但你死了,不过死得很体面。
流逝:这是基本面交易的一个大问题,市场上80%以上的个股是跟随大盘涨跌的,当大盘遇到不可控风险的时候,虽然价值总会回归,但是时间成本会很高,可能远远超出你的心里承受能力。
如果只因为历史表明成功总是在困境后,就判定成功真的在困境之后是极其危险的。
流逝:经验是能帮助你更好处理事情的助手,但是不能盲从经验,历史虽然总会重复,但是并不一定在此时此刻重复。滚滚大势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推手,时势造英雄,英雄产生效应后,才会有英雄造时势的传奇。
例如股票,主线趋势才能推动龙头个股不断上涨,龙头打开空间,打出赚钱效应的时候,才会有模仿,才能产生主流的投机模式。
趋势和结构是我理解、定位市场的基础,K线理论只是作为我把握入场时机和买卖点的一个工具,用好了,就是我交易体系中画龙点睛的那一笔。
流逝:市场的基础是趋势和结构。
每次当我获得暴利的刹那间,都会沉浸在虚幻的自我臆想中,似乎用不了多久,赚个十亿八亿也不在话下。这样的状态下,谁还会考虑风险管理呢?风控意识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事后看来,那时的我根本没有足够的能力构建、遵守一套完整的风控规则,没多久,这些钱毫无例外地还给了市场。
流逝:风险管理是守住收益的一个核心。
“当我看见一个危险信号的时候,我不跟它争执,我躲开!几天以后,如果一切看起来还不错,我就再回来。这样,我会省去很多麻烦,也会省很多钱。”这是杰西·里费默在《股票大作手回忆录》中谈到的投资体会。
我们不能保证每次交易都是100%的胜率,在交易中做大做强的关键就是风险管理,一年中的大多数盈利都是少数几笔交易积累的,其他失败的交易因为果断止损,良好的风控体系,亏损很小。
所谓稳,指的是投资者在没有机会时有足够的耐心,不乱做,这是对待交易机会的态度;所谓狠,指的是当市场出现符合投资者标准的机会时,要敢于重仓出击,追求暴利;所谓快,指的是真正好的机会往往转瞬即逝,需要交易员反应敏捷,行动迅速果断,此时任何犹豫不决,患得患失,无异于叶公好龙,必将贻误战机!
流逝:稳、准、快。
所谓思路,就是做任何事情首先都要进行系统性思考,理清条理脉络,舍弃枝节,立足总体,这样才能形成完整的系统观和方法论。
流逝:系统思考。
丁圣元先生在谈到投资交易时,用六个字言简意赅地概括了一个投资者对待交易应该具备的理念和态度:“顺应、心安、趋势”。丁先生认为,所谓趋势,指的是相信趋势、理解趋势、识别趋势、追随趋势;所谓顺应,不是预测、前瞻,而是打开身心,感受市场的脉动而及时行动;所谓心安,指的是:①投资前首先确保自己的财务安全;②少我——平静;无主观臆测的强烈观点;③行为尽可能有客观的依据。
流逝:最重要的方法是顺趋势,最紧要的修炼是修心。
在我看来,投资思路的完成只是上山,投资不但需要上山,更需要下山。所谓下山,就是在你一笔一笔的真实交易中,慢慢地积累自己独特的体会、感受,把这种思路用到每一次实际操作中,反复犯错、反复自我纠正,只有通过反复练习和自身无数次的实践才能把交易思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形成自己一致性的投资风格。
流逝:其实就是执行合一,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修正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