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画

国家图书馆今年的新春展主题是“武强年画”——一种来自我们老家的古老艺术。节后回京的第一个周末,就迫不及待的去捧场。在北京来审视家乡的文化,就像人们出国后看中国,总带着点维护感。比如,相较于年画,我更挑剔这次布展:每张年画两边的对联是否多余?挂年画的墙上贴现代画壁纸是什么鬼?讲解员对年俗的介绍远多于年画本身是不是有点欠揍?在经过“武强年画”目前第一代表作“六子争头”时为什么没有一句讲解词……讲解员没讲解就走向下一幅,我却没动,盯着这幅“六子争头”,一个闪念冒了出来——我要给即将出生的小侄女起个名字。

“六子争头”(首尾相连,可数出六个小孩)

取名字一定要有寄托,比如能够体现出时代感。当然,不能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红色氛围下,男孩动辄取名“建军”、“建国”;在重男轻女背景下,第一胎的女孩名字经常有个“娣”字,最过分是“招娣”。但这个思路却给我以启发,不禁发问:“我们这个年代最大的潮流是什么。”我给出的答案是:人口大迁徙。并不夸张的说,整个人类历史上还没出现过短短十几二十年内有如此多的人从农村走向城市,从小城市走向大城市。多数伴侣都是来自不同的地方,然后在同一个城市认识、恋爱、结婚、生子、定居。如今,新朋友第一次见面聊天,总会问同一个问题:你老家是哪里?我们可大胆猜想,二十年后的年轻人初次打招呼,可能会问:你父母都是来自哪里?

想到这,我决定把寄托放在孩子父母的家乡这个元素上。身处年画展厅,“武强年画”的“画”字自然而然的明晰、放大开来,就这么轻而易举的定下了名字中的一个字:画。接下来,只需要一个与弟妹家乡有关的字来搭配“画”。弟妹来自东北,东北最明显的特色是冷,如何与冷挂上钩呢?想了几个都不满意。

而灵感出现在第二天下午。公交车间隔时间较长,等的时候在站牌附件来回踱步,由于离首都机场不远,透过树枝,能看到刚起飞的飞机。“透过树枝看飞机”,正是这个画面带来了灵感——树枝的“枝”。只有冬天的时候,树上才只剩树枝没有树叶,也就是说单独一个“枝”就可以象征冬天,也就间接象征着冷。两个字连起来:枝画。再反复念几遍,很好听,又不落俗套。紧接着,又拿出笔在手背上写出这两个字,也很好看(文化人儿都随身带笔的,嘿嘿)。

带来灵感的树枝


把名字写在手背上

(以下部分为杜撰)

在公交车上,我就迫不及待的把名字发给弟弟。三天后,他打电话过来说很可能用我取的名字。

当时心里特别兴奋,可还是有点不踏实,就像是打麻将一上来就听牌,但毕竟还差一张。

又过了一天,小侄女出生了,我打电话给去照顾他们的妈妈:你们现在管小孩叫什么?

妈妈说:枝画。

推倒,胡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