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格物致知
陈静怡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 刘勰
这句话的意思是:“练习很多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很多柄剑之后才知道如何认识剑气”。
就像和“格物致知一样”,你要经过实验才能探索出更多知识。如果你只在那干想,就算是十几天你才想不出什么来?
爱因爱因斯坦说过 “ 若无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想,一般是不可能有实质的进展的。”如果你不动手操作是得不到任何结论的。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是:通过探索事物和实地实验,不断获得知识的精神。如果缺少实验而偏见思维的话,面临实验的时候,你就会不知所措。
人也有陷入山穷水尽的困境的时候,只有勇敢的探索,不懈地努力,才能开辟通径走出迷茫,柳暗花明!
多实践才能出真知的道理,要学会一种技艺,就要多练习。做个鉴赏家,要多观察实物,纸上谈兵是不行的。做任何事情,没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就不会有很高的造诣。
格物致知
余子衡
丁肇中先生说过, 中国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样才能在世界上更好的立足,才能全面的发展。
就此,我对于格物致知精神的诠释:“从探查物体而得到知识。”不错的,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有实干精神,迈好每一步。
实验精神就是格物致知精神。记得有一次,老师上课前拿了两个杯子,里面分别装着一杯凉白开和一杯凉白开,看起来浑浊的水。课前同学们都很好奇,都围在老师身边。老师说:“同学们,谁能替我尝一尝水?味道如何?”有几个胆大的同学尝了尝白开水,感觉不错,而另一杯都没人敢动。老师笑了笑,端起那杯有浑浊水的杯子,尝了尝,高兴地说道:“ 嗯,味道不错像蜂蜜一样甜。”听了这话,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尝了尝,结果却非常糟糕,那水喝的嘴里舌头火辣辣的,大家都在发牢骚。老师大笑道:“卡都只相信我的话,难道我说的话是真理吗?难道老师说的话都是对的吗?你们没有一点儿实践精神,不会从探索中发现问题。”有过这次经历后,我们开始有了格物致知精神,开始慢慢的懂得了,自己去实践才能得到真理的道理!
格物致知
冯兴灿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索事物中获取新的知识或事物。“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 不错,就像锋利的一把好剑,也是从不断的创新打磨以及历练,才会获取这样一把锋利的好剑;梅花的清香,也是从冬天冰雪的冷冻霜寒不断获取了新的改变,具有沁人的清香。
在生活中,就像数学中从一次函数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而明白并了解什么是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在信息课中的动手实践而获取“ word ”相关的知识和操作能力……这些,不都是“格物致知”吗?
只有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才能获得,并应有计划的去实践,纸上谈兵永远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
格物致知
陈雪晴
什么是格物致知?对于这个问题,许多人都回以沉默。而我,也是从一件事中得知的。
蝉是一种大家都不陌生的动物。在炎热的夏季,蝉那响亮的歌声总是使人烦躁不安,而它自己却不为所动。那天我经过一颗树时,树上突然掉下来一只虫子,我被吓得大声尖叫,而树上的蝉却一丝不动。难道它听不见吗?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做了一个实验。
我尽量制造出各种响声,就在它耳边,但不管声音有多大,它一直都如同一个聋子般,浑然不知耳边发生的一切。但当我用手在它身边扇动几下时,它立马就飞走了。所以我发现蝉是根本听不到声音的,包括它自己那响亮的歌声。之后我还查阅了资料,发现蝉的确听不到声音。我想,通过探索得到的知识或真理,应该就是格物致知了吧。
谈格物致知
任佳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物理的学科。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在2012年发行的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我们对此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糊涂。
因此,对于格物致知,不能呆木若鸡的看待问题,要和大脑一起结合,要用双手去实践,去做到真正的格物致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比较浅薄,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格物致知精神
陈思
如果是呆若木鸡似的去看任何一件事,我想成果并没有想象中完美,相反,如果你用大脑和双手一起上场,用大脑想,用手操作,可获得的成果或许更美好。
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非常重视格物致知,向外国的人们,无论什么事都会先观察实践,然后从中获取知识。他们这种方法是完美的,脑力加实践会使思考变得更加简单。
明朝王阳明“格竹”却只坐在院子里看竹子看了七天,。最后因头痛失败告终。王明阳的做法在那时是很多人所赞同的,但放在现在,人们则会去动手。把竹子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而不是空想。
在当今社会中,分数是至关重要的,而实践操作似乎并不重要。打个比方,中国人学习英语却极少重视语感,学习英语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是真正的去运用英语。一到现实中说英语时就会说的憋脚。
一个成功者,必定不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相反,他定是行动上的巨人,所以我们一有格物致知精神。
论格物致知
肖英珊
中国学生“高分低能”:都偏向于理论而忽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想象,而不甘愿动手。
而爱因斯坦说过:若无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想,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识的进展的,我们只有对事物进行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积极主动地探索,才能开辟通进,冲出迷茫,柳暗花明。
小时候,每当下起雪花的时候,我都是家里最开心的一个。我在那时,会伸出双手去接那些翩翩落下的小雪花,在双手悄然合拢中,小雪花消失了,只剩下手中的水珠点点,我总是要冥想好久,很快就释然了。
慢慢的,我长大了,这才明白雪花是半空中水汽遇冷凝固降下的,当落在人皮肤上时,会吸收人皮肤的温度而融化成水。
只有我们敢于质疑,善于探究实践,拥有格物致知精神,才能不断发现真理,揭开奥秘。
格物致知
刘欣悦
人的一生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因为只有不断实践,反复操作,真相才会水落石出,虽然,过程是漫长的,但结果是甜美的。
就拿爱因斯坦的例子来说吧,他的伟绩无疑是推翻了经曲力学,使物理学上升了一层阶梯,当时物理学家说过,物理的大楼已基本建成,后人只需添砖加瓦便足矣。当时爱因斯坦只是专利局里的一名员工,他很喜欢思考,一个偶然间的想法,使他为之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去证明,实践。从而也成就了他传奇的一生。
鲁迅先生曾说过,第1个吃螃蟹的人很令人佩服,第1个吃螃蟹的人除了是一个英勇无畏的实践者,还是一个勇于质疑的发现者,只有我们勇于质疑,善于探索实践,具有格物致知精神,真理才会不断被发现,奥秘不断被揭开。那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不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