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吃什么这件事上,我只有报出我妈心中的答案,那才是我能点对的菜。
比如,出门去餐馆吃饭,父母把菜单递给孩子说:“今天你来点菜吧,由你决定吃什么!”
孩子很开心地接过菜单,兴冲冲地挑选了喜欢吃的菜。
当把自己点的菜名告诉父母时,父母却开始下意识地从自己的视角评价:“哎呀,这个菜吃了容易上火,小心嗓子发炎、嘴里起泡!”
“那个菜家里也能做得出来,出来吃饭选点儿家里吃不到的。”
“果汁太甜,对牙齿不好!”“碳酸冷饮对身体不好,还是别喝了!”……
就这样,孩子按照自己的心意选了半天,但选择都因各种理由被否决了,最终还是得按照父母的想法来点菜。
有些人可能觉得,这些都是无伤大雅的小事儿,只要在那些大事儿上让孩子自己决定就好了。
可是,生活就是由无数件小事构成的,而每件事情之间的相互影响会产生超越意识和认知的“蝴蝶效应”,其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都有可能从量变到质变。
如果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类小事上都不能真正做到自己拿主意,那么长此以往,他们就会形成一种惯性思维:反正无论选什么最后都会被否定,那为什么还要费劲儿去做选择呢?
他会认为:“被安排的计划才是自己要去完成的。做什么和怎么做,都有人帮我决定好了,我不用多想,想也没用。”
当孩子足够大了,面临人生重大节点并需要做决策时,尽管父母有意识地想放权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做决定,但是由于在一路成长起来的生活环境中,早已习惯了父母包办一切,孩子并没有养成“为自己做选择,并为之负责”的思维模式。
那么,他们如何能够像父母所期望的那样,主动去为自己的人生设定目标并付出真心的努力呢?
今天阅读的时候,看到这段话,一下子对标到了自己的日常。
原来我也在无形中破坏着孩子的自主意识,让他不得不接受被安排,而我还在抱怨他不会自己安排自己…
回想他3、4岁的时候,还特别会安排自己,作息,吃饭,阅读都很规律,也会自己收纳好自己的书本和玩具
那时候我给了他极大的允许和接纳。
而随着他慢慢长大,我有了很多的“以为”和“应该”,也在工作带来的压力中积累了很多情绪
对孩子不再那么接纳,有耐心,甚至会冲他发泄自己的情绪……
种下什么因,就会呈现出什么果。
孩子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孩子(特别是小学阶段及以前)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
从允许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做简单的选择开始的,培养孩子的自主性,进而激发孩子的自驱力。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