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之生而平等
我们整个的大背景呢,是在团体心理动力学背景之下的社会行为的这样的结构,
或者说建构的过程,接下来呢,我们接着说团体责任、团体信任相关的问题。
而我们今天讲的更加具体的是什么,人际交往之生而平等。
是不是听起来有点像高大上的东西,其实不是,不是从伦理上来说的,
怎么样生而平等呢,是指的是,人生而孤独,正是因为每个人生而孤独,所以生而平等。
因为孩子刚出生的时候,他手无缚鸡之力,他没有能力去安排自己,他只能依附别人,
这就是创伤,但是也是机会,正是因为他一个非常无助的样子,一个人别人之所以能够帮你,
有很多种原因,不多讲,假如你的可怜,假如你的无助是真实的,不是装出来的,这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所以说你的那一种孤单感,那一种孤独感如果是非常真实的,那么会更容易有人来帮你,因为他也体会过相关的或者同样的孤独。
所以,人从母体里出生之后,因为他和父母和家庭要有一个很长的一个生活依附期,以便以一种类似于学徒式的一种方式学会各种生存技能,学会一系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掌握很多的知识,那他就必须能够获得家庭的信任,而他想获得家庭信任的话,他就必须要拿出诚意,什么诚意呢?
就是绝对依赖,而且这种绝对依赖来源于他“手无缚鸡之力”。而且你就会发现,有时候,弱反而成了一种优势,当我觉得这个人弱到根本不可能跟我争夺任何资源的时候,我们更容易帮他。
顺便讲一下能力,什么是能力,从心理学讲,能够顺利完成某个活动的心理条件。
如果说,你出生之后,你没有任何一个事情、一个活动能够顺利完成它,你不具备这样的心理条件,那你没有这样的能力,怎么办?你只能依附。
奥地利心理学家玛格丽.马勒,她的观点是婴儿和母亲之间一开始是一种共生的关系或者状态,然后慢慢开始逐渐个别化,开始分离,什么意思呢,
比如说这个孩子,他在非常小的时候,他每天依附在母亲身边,但有的时候,他会尝试着拿母亲的这样一个腿、双腿当成滑梯,滑来滑去,心理学家们观察,发现婴儿一边滑下这个大腿的时候,回头往往要观察一下母亲的反应,如果母亲不说什么他就会继续向前爬,再回头看看,母亲突然说好了,他知道边界了,他知道爬到那个位置不能再爬了,又回来了。
其实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时候代表着他的自我已经开始有些觉醒,他尝试着想要跟母亲分离一段时间,能够找到一点自我的存在的感觉,但是又因为还要继续依附母亲,所以,当母亲把这个边界给他点出来说,你只能滑到那里,不能再走了,怎么办,婴儿就必须要乖乖的回来。
所以说,他和母亲就像长在一起一样,他是一个共生的关系,虽然他偶尔会分离出去,但是又回来,多次的这样一个反复,终于有一天这么样,他自己能够行走了,甚至可以跑了,可以跳了,可以自己出去和其他人去玩了,可以获取其他新的资源的时候,那这个时候,他虽然还依附于家庭,但是他的自我的独立性开始慢慢地形成。
所以为什么要坚持母乳喂养呢,为什么要坚持孩子小时候尽量在父母身边呢,如果孩子很小的时候和父母一起长大,有一个非常好的地方就是,可以在最小的范围之内,最短的时间之内,体会和父母依附然后分离这样一个过程。
分离焦虑就是我们依附一个东西,一旦我们离开他,我们内心就有焦虑。事实上有跟多关系是很微妙的,上面说的那个女孩和她前男友的关系就是一种分离的焦虑,明明两个人可能感情虽然没有多少了,但是这样一种共生的关系,比如生活当中的很多关系,一旦这个关系没有了,那他还没有建立起一种新的关系,这样一种真空期的时候,女性可能真的不知道怎么办,当然只是指某些女性。
事实上,我刚才说到的这些想印证这样一个道理,这样一种生而平等,它的背后是生而孤独,生而依附,生下来的时候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只能依附于别人,那么也许在他潜意识里面,在他的内心的层面里面,在他的本能里面,会存留下来一些痕迹,就是所谓的有一点点寄人篱下的东西,你依附别人之后,你迟早要和他分开,那么你处理这样一个分离的时候,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困惑,尤其是孩子对于父母的过于的这样的依附,也容易增加母亲,尤其是母亲的这样一种分离的焦虑,因为在母亲那里,会有一种心理学上所说的一种假象,当孩子贴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她可能会觉得孩子是长在自己身上的一块肉,一旦孩子离开自己了,长大了,她会觉得这块肉离开自己了,她会有一种强大的分离的焦虑。
心理学家发现,父母的爱是不一样的,母爱和父爱有什么差别呢,母爱是无原则的,没有界限,对孩子,父爱是有原则的,如果你想要什么东西,要用代价来换,所以母亲对于孩子的那种无原则的爱是非常伟大的,真实的,可贵的,但是,他也往往因为和孩子挨的太近就不能处理和孩子的分离,对于母亲来讲,她一生当中最难处理的就是和孩子的分离,和自己身上的这块肉的分离,虽然生理上的脐带剪断了,精神上的脐带一直都连着。甚至于说,中国的婆媳关系当中也存在它的影子,就是精神脐带好像总也不能剪断。
人和人之间交往的时候,既然大家所处的背景都是一样的,其实大家是平等的,人和人之间是平等的,交往是平等的,为了排遣孤独,为了处理所谓的生活依附期给自己带来的分离的焦虑,所以大家要报团取暖。
但是又难在哪里呢,其实,中国人经常讲“没有不散的宴席”,这其实说的就是分离的焦虑,因为再好的一个宴席最后还是要曲终人散的,你还要回到自己那个空间里,还要最后面对自己。如何既能独处,又能群居,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种社会功能或者说社会化的能力,既能静,又能动;既能个体,又能群体,这才是非常正确的。
所以交往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一定不能把它变成一个贵族对贱民,奴隶主和奴隶的关系。其实,有朋友真的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朋友有时候可能会说一些你不好的话,可能会和你之间有一些冲突,甚至可能会背后说你的某些坏话,还是那句话,只要是他不在关键时刻拆你的台,他能帮助你处理生而孤独的问题,朋友是永远需要的。某种意义上来讲,朋友才是你一生当中时刻离不开的这样一个社会支持系统,父母可能会离开你,或许朋友是一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