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详解——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社会文化结构及各构件的作用)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社会文化结构及各构件的作用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主题和前后文关系】

这是《德经》的第一章,《德经》延续《道经》思想,阐述的是思维在社会文化运行中的作用,阐明价值观。本章对《德经》做总体概述,分析社会文化的结构。社会文化的构件有:“上德(道思维下的德性)”、“下德(名思维下的德性)”、“上仁(直接的社会关系)”、“上义(以客观存在为中介的间接社会关系)”、“上礼(处理社会关系的具体方法、法则)”。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及后边几句,阐明处世基本原则。

【词语释义】

“德”:社会文化,由个人来表现,体现为个人的文化秉性、操守和素养。由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协调统一,由于主客同一,“德”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可以相提并论。

“上德”:接近于“道”的“德”,道思维将社会规则当做内容所形成的文化操守,即现在说的道德。相对应的,“下德”是尊重自然规律的、以规定性为内容所形成的文化素养,即现在说的科学精神。

“不德”:不必刻意展现社会文化;

“有德”:具备提高和强化文化素养的能力;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所反映的是人们在参与社会活动时,自然而然地形成其文化秉性,即:道法自然。这样做没必要刻意展现社会文化,所以是真正的具备道德。

“以”:凭借;

“无以为”:不需要凭借任何先决条件,是绝对的。相对应,“有以为”:需要凭借某些先决条件,只是相对的。

“仁”:直接的社会关系;

“上仁”:按照“德”的要求开展的社会活动,即以强化文化秉性为目的所开展的社会活动;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以强化文化秉性为目的去参与社会活动,绝对可以达到目的。

“义”:开展展现自然物社会价值的活动;

“上义”:以增长自然知识为目的开展的自然研究工作。“上义”对提高文化秉性来说只是相对的。

“礼”:社会运行的具体规则。

“扔”:拽。

“前识者”:前瞻性。

“华”:升华,事物的理想性。

“大丈夫”: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人。

“厚”:厚重,是社会文化与自然界的相关性,指代社会文化基础。

“居”:主观思想停留在某处;

“实”:现实;

“居其实”:主观思想回归现实。

【叙事逻辑】

社会文化构件有:上德、下德、上仁、上义、上礼。上德之下分为下德和上仁,虽然“失德而后仁”,但上德也是上仁和下德融合的结果;虽然“失仁而后义”,但上仁也是上义和下德融合的结果;唯有上礼,没法与下德结合而回到上德、上仁或者上义,只能是“攘臂而扔之”,采取强制行动。礼所反映的是政治强行干预社会运行的情况,所以是“忠信之薄”“乱之首”,为大丈夫所不齿。由此可见,老子反对礼制,也反对法治。

“前识者”是上礼的内在要求,是治乱的保证。越往上走,从上义到上仁,到上德,到“道”,“前识者”的作用越来越少,甚至可以完全抛弃。

【白话文】

践行道德没必要刻意展现社会文化,这才是真正的具备道德;而用科学精神去做事情首先应该保持住道德底线,这是没有道德的表现。践行道德不依靠特定目标就可以做到为社会服务,是绝对的;而科学精神要做到不依靠特定目标去为社会服务,只能是相对的。运用好直接的社会关系就能促进社会发展,而且是绝对的,而通过物质关系去处理人际关系也能促进社会发展,但是是相对的。按照礼制的要求去开展社会活动,如果得不到响应就会伸开手臂强拉硬拽。所以说,用不上道思维就需要用文化秉性来弥补;文化秉性出了问题就需要用表示直接社会关系的仁爱来弥补;无法激起仁爱就需要通过展现自然物价值的义气来弥补,不能用义气来处理人际关系就得动用社会规则来强迫。动用社会规则说明社会中的忠信已经十分浅薄,是祸乱的开端。前瞻性是事物规则性向未来的延展,但很可能带来愚昧。所以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人应该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则性,不要太过关注社会规则;主观思想要回归现实,不要停留在理想当中。所以应该离开理想的彼岸回到现实的此岸。

【深度解读】

[if !supportLists]一、[endif]社会文化构件与个人思维

社会文化构件也是社会思潮,这样的思潮体现到个人身上就是思维。每一个人不可能只使用一种思维,不同的思维在面对不同的现实时运用。正因为这样,《德经》所阐明的是人生观,价值观。

[if !supportLists]二、[endif]为什么“上德不德”

这说明老子所崇尚的是顺应社会而无心作为。用践行道德的方式来处世当然比不上用道思维处世,后者更具主动性。“上德”既是在缺失道思维时最好的补救,也是做到能用道思维去思考问题的前期实践积累。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对社会的充分信任和充分的自信之上。对社会的信任和自信互动的最终结果是自由。自由是从“上德”进展至“道”的先决条件。

[if !supportLists]三、[endif]老子的“礼”与孔子的“礼”

老子的礼是由国家制定的礼制,本章所述的关于礼的情形没有问题,礼制破坏了社会信用(事实也是这样,比如商鞅,搞了一个“徙木立信”的活动,而扛一下木头就能得到五十两黄金,这样的“信”在现实中没有。虽然商鞅是老子的后世人,但老子同时期一定有类似商鞅的人,大力推行不实之“信”的思潮已经形成),是乱的开始。但这个礼不同于孔子说的礼,孔子的礼更具社会性,是用一种方式对别人的行为表示认可和尊重,是在给别人以信任。这个信任是两方面的,一是对别人生存方式的认可和尊重,一是对别人处世方式的认可和尊重。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本性是个人具备处理自然存在的能力,所以礼实际上是对别人处理自然存在能力的认可和尊重。这一点在普通人之间表现得更为明显。将这样的礼和能突破现时存在,能展现过去和未来意义的信任用智慧关联起来,即是礼智信,这才是真正的现实。孔子说这是“里仁之美”,

从上面的比较可以发现,孔子比老子更注重现实,孔子的现实主义更具操作性。

链接:第三十七章

链接:第三十九章

链接:导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