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说,人的成长都是在一瞬间的事情。只不过,好像没人说得清楚,那个瞬间到底是什么时候。是受伤的时候,还是被骗的时候,亦或是在某一瞬间看破谎言的时候?只能说,但凡那些能够刺激我们瞬间冷静,冷漠地分析问题的瞬间,都不会太舒服。
就像胡刚刚的这本《反熵》,作者本身是理科生,但对文字却有一种热爱,所以她用理科生的眼睛来看世界,并且读懂世界的时候,分享出来的作品,确实是不一样的。甚至于其中讲到的一些概念,是需要有一定的理科知识储备的。不过,这一切也不妨碍我们看完这本书,只不过时间会慢一些而已。
亦如一个人身上的成长,每个人的时间不同,但是都会把那些过去的,不好的摧毁,痛定思痛之后,蜕变新生。
我想,这大概是我理解的,人的坚韧。
01 长大,无非就是想要拥有小时候不曾拥有的能力
在《反熵》这篇小说中,作者以第一人称“我”来写这个故事,不知道是真实的故事,还是指代了生活中的人。然而,不管这里面的“我”到底是谁,其实讲述的故事,看着都是熟悉的,很多时候,脱离不了我们的身边的甲乙丙丁。
在阅读的过程中,让人惊喜的是文字的表达方式。或许因为作者是理科生,所以当我们看到那些生活中熟悉的角色被比喻成生物界中的一些物种时,一开始还是适应不过来的。不过,读慢一点就好了。
都说原生家庭在一个人的身上的印记是擦不掉的。所以在作者讲述小时候,讲到父母的关系,讲到家庭成员的关系时,少了文科上的委婉,多了一种直白与理性。
看着小时候那个弱小的自己,看着那个很怕被抛弃的自己,看着一直生活在慌乱中的自己,很多人都会想,我们要快点长大,那样就可以逃离这一切了。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失去了原本属于那个年龄层的快乐,巴不得快点走过那个时间段的时候,大概就是在那个年纪里,我们活得很无能为力。所以,我们需要长大,才能拥有摆脱这一切的能力。
然而,很多人会忽略的是,我们心理受的伤,要是一直都没办法被治愈,它是会跟着我们一辈子的。所以哪怕我们的身体长大了,年龄增加了,类似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依旧会做出相同的反应。
真正的成长,是经历过那些不好的事情后,内心长出来的坚韧,以及能够慢慢拥有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02 人与人之间,最可怕的不是竞争,而是背刺
在第二章《渐变》的内容中,作者讲了好几个故事,故事的内容是以希腊之行的景点串起来。会写作的人,她的大脑的发散能力是很强的。因为在那些故事里,有现代人的故事,有神话故事的考古,以及历史上的那些名人追忆。
然而,在作者那些形而上或者形而下的描述中,虽然隐晦不直白,但也多多少少讲到了每个人成长道路上遇上的很多不公与无奈。
就拿她不停地投稿这件事来说。其实套在今天的社会上,类似的事情还是会发生。就像作者说的,比起不停地投稿,不停地杳无音信,突然告诉自己入围了某个奖项,最终却出局好多了。
出局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你不好,而是你默默无闻,没有知名度,还有就是不懂人情世故。所以哪怕她参赛的活动初衷是不看写作者过去,一切以作品说话。最后环节的时候,败给了那些出镜率高的人,哪怕这些人的作品不怎么样,哪怕他目前没有非要得奖的理由,哪怕彼此之间其实没有利益之争。
都是因为我们本身太过于渺小,甚至于我们不会为了满足当下潮流,写一下很水的东西。所以,我们输了。那些我们为之奋斗了那么多年的理想,就这么输给了现实。
更加让人觉得心寒的是,曾经那个你以为可以信任的人,那个你和他分享了很多知心话的人,那个你以为是懂你的人,那个在他人生不如意时,你抛下很多时候开导他的人。最后居然是背刺你最深的人,其实想想,还真的是挺讽刺的。
大概是过程就是,彼此都是文字写作者,因为对方过得不如意,所以把一个赛事告诉了他,想让他去参加,看看能不能找到人生的动力。对方一直跟你说,他是不会去准备的,结果最后名单出来的时候,他获奖了。
更讽刺的是,彼此间的共同好友告诉你,你写的东西没被看上,是因为你投的是报社的公共邮箱,编辑根本就不会去看的。所以他俩写完稿子直接投的是编辑的私人邮箱。对方好像也没有因为这件事要跟你道歉的意思,甚至还疏远了你。后来,在某一个公开的场合,对方的一句话道出了他疏远你的真正缘由,那就是都是写稿子的,彼此之间就是竞争对手了。
是啊,就这么被定形了。故事看着虽然挺心寒的,然而类似的故事好像每天都在上演。哪怕我们自己本身没有想要争什么,哪怕你也只是在默默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可一旦在一群人中,你的出现让人觉得你是来掠夺资源的,你就是错了。
公平的竞争没什么,可怕的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嫉妒心产生的背刺,有时候想想,简直是无妄之灾。
03 好好陪自己,好好走自己的路
不知道为啥,当我看到上面的故事时,内心的感同身受太明显了。这两年,因为工作中的一些事情,被背刺的事情并不少。
所幸,随着年龄渐长,大概明白的道理是,你们开心就好,只要我不入局,这些东西对我就不起作用。毕竟,不管是掌声还是嘘声,对我而言,都是噪声。
最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学会的是自己陪好自己,不管是开心的,还是伤心的,就像前面提到的,我们期待长大,是因为我们拥有解决类似的问题的能力。
走过半生,让自己一直心态好好的,就是活好的配置,其他的,都是闲的。就像作者在书中很多次问了读者,你会为了博流量,写那些你不想写的内容吗?你会为了利益,放弃自己的理想吗?你会为了增加读者数,放弃你一直以来对四字成语的喜爱吗?
我想,作者用她的方式回答了这些问题,那么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我们也是需要认真思考之后,明确自己的选择的。
我改变不了其他人的想法,我也左右不了他们的思维,我没办法让他们成为善良的人,我能做的就是让自己不要变成那样的人,我希望我依旧有能力可以守护我喜欢的一切,做我想做的事情,走得快一些,看看能不能追得上那些与我同频的人。
反熵,原本是物理中热力学的一个概念,可以用来形容投入得多但释放出来的能量少,更简单地说,就是吃力不讨好。当我们慢慢地理解人性之后,我们就会明白,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有的时候就是一种反熵现象。但是不管如何,你对自己好是恒量的。
所以,在人性的反熵过程中,大概也是我们的成长过程。我们都在成长,然而参悟一些道理,过程有可能会让我们很难受,最终扛得住的人涅槃重生,我们也顺便重塑了自己的认知。我们也相信,最终,我们都会对自己的人生之路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对于未来也会有更清晰的了解,最终实现蜕变,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