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去?何求?

初读余秋雨先生的《空岛》,便已感虚无。过后再重看一遍题记,才略有感悟,有意义的彼岸指向何方。

余先生通过历史纪实的笔调,勾勒出悬疑小说的框架,最后都指向了生命哲学。令人伤感的并非何求寻亲,而是梓园被毁。真正的悲剧是无法弥补的。事情本身终会过去,但时间不能治愈根本性的伤残。人世悠久而平庸,只因遗失了太多优秀。人类所缔造的一切,诗书礼乐,琴棋书画,都可称之为“人文”。短短二字,六画,却气度恢弘,能化成天下。

阴差阳错,将一所古城的人文扫的七零八落。弹指一挥间,数千年之沉积化为乌有。难道,诗书礼乐不可信?化成天下不可信?总感受到一股两手空空的绝望,但总觉得应该抓住一些东西,哪怕一枝一叶,一蔓一藤。

在佛学中,五蕴,指的是人世间种种蕴藉。世上很多强人,很多事物,都像是蕴涵强大,联通各方。和坤如此,梓园,海叶阁也如此。结果呢?五蕴皆空,都空了。《空岛》的尾声指向了武运岛,即五蕴岛。相信那便是主人公苦苦追求的有意义的彼岸。

哲学上的问题,不是科学意义上的问题。它的答案在呼吁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境与气韵,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标准。当初那些提出哲学问题的人们,定在某个深夜里仰望浩瀚星辰,思索着,并感受到深深的虚无与孤独。

����g��a���e[��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