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北师的生日,下午在朋友圈被我师的一篇链接刷屏,看着文中的场景,真的无比怀念在北师的日子。想写点什么。
说来很奇妙,我与教育从小有着不解之缘。我父母都是高中教师,我小时候就住在他们单位的院子里。也许是在学校的环境里受到耳濡目染,我一直很喜欢老师这个职业。高考报志愿的时候,我爸妈和我的老师们本来不支持我报考北师大,觉得我的分数去北师有点亏。但是我自己执意要报,他们选择尊重我的意见。最后很幸运,我以陕西省当年报考北师大的最高分被数学科学学院录取。现在想来,我依然很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在这所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气息的学校里,在环境的熏陶下、在名师的引领下、在优秀同学的陪伴下,我们沉淀出了特有的气质和风格。(近几年北师大在陕西的理科录取分数线在660分左右,如果想进理科实验班或者数学这类好一点的专业,基本得670分以上。)
每个人如何度过大学的方式都是由自己决定的,我们可以平时悠闲然后期末突击踩着及格线拿到学分就行,也可以每天学习和实践让自己充实度过。但是在这个遍地都是学霸的环境里,想不上进都难。四年里,无论是专业方面还是教师基本功方面,我们都获得了很多成长。
首先是在专业知识学习方面,数科院老师们深厚的专业功底、严谨的思路还有人格魅力,都让我们想要认真学好每一门课。还记得那些为了数学分析和高等代数占座的日子,满屋子的学霸都争着坐前排,能坐第一排就绝不坐第二排。后果就是,早晨8:00的课,我们在7:00前就得到教室,要不然就只剩后排座位。北京的冬天,六点多起床后匆匆洗漱出门,然后在黎明前的黑暗中狂奔,路过夹肠饼或饼卷菜的窗口买个饼和豆浆,然后继续奔向教室,从而开启一天的学习。数分大概是所有数科院同学的痛,老师讲两个小时的课,我课后至少得花4个小时去复习,然后再花几个小时完成作业,看到教材上“证明留作习题”的字样都是瑟瑟发抖的。在图书馆奋斗到闭馆,在教学楼自习到晚上11点关门,那些深夜回宿舍的路上的充实感,最终都积淀在了内心。
在日复一日的积累中,从刚开始听不懂老师讲的内容怀疑自己的智商,到后来为自己能逐渐听懂而内心欢呼;也在日复一日的积累中,我的专业知识都变得比较扎实,收获了各级各类奖学金的荣誉,国家奖学金、专业一等奖学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厚厚一摞证书,这些都成为大四找工作时以及后来工作后我的资本。
其次是在教师成长方面,北师大的教育学和心理学都是全国顶尖学科,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对于教育的独特见解,让我们受益颇深。
我是属于目标比较明确的那类人,我知道我以后会成为教师,所以我在大学里除了学习之余的所有活动都在努力锻炼,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未来教育家”和“寸草春晖 ”作为师范生社团里的领头羊,每年会组织很多的实践队伍,让我们这些小菜鸟有了真正走向讲台的机会。我加入了“寸草春晖”社团,三年中先后走过湖南、云南、四川等多个地方的学校,从普通部员到部长,从支教队的一员到支教队的组织者,那些为筹划支教队、写策划熬过的夜、水土不服还有被蚊虫叮的满身包,现在看来都是自己最宝贵的回忆。每到一所学校,当地的老师都对我们毫无保留的指点。在这样的实践中,我们站在讲台上,从最初的说话紧张,到后来的游刃有余。
我还参加过灵犀小组的活动,在北京八中少年班开设过一个学期的选修课。在网络教育刚起步的阶段,在猿辅导做过老师,等等。
可以说我的大学生活比我的高三还要累。毕竟除了坐在教室学习之外,还要参与很多活动。不过付出终有回报,找工作的时候多所名校向我抛来橄榄枝; 在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学生就说我们经验丰富,完全不像一个新老师。真的感谢北师提供的教育的理论课程和教学实践的平台,让我能从容度过初为人师的日子。
自从走出母校的那天起,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就深深刻在每个北师学子的心里。我们学院一位老师曾经说过:“从北师大走出去的老师,你们以后如果不成为各地的教学骨干,你们都对不起母校的培养。”这既是鼓励,也是鞭策。
“涉世或始今日,立身却在生平。”我们会铭记校训,并用一生去践行,在各自的工作岗位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努力成为母校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