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年没在农村过新年了,真是大鸡大利!天缘让我在这熟悉而又陌生的村子迎接了“十三五”的丁酉之年。
这是一个不小的村落,三千多口人,一条贯通市县的要道穿行而过,让世界不再遥远。
沿路查看着“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宣传横幅,我与村干部聊着闲话。“现在村里,仅前街就有不下七十辆汽车”、“这一户和那边四层楼那户房子都是空的,人早搬市里住了,听说在西区买的还有房子”……
一路上车流不断,由村道自然演变成的城乡公路是没有人行道的,来回不断的车子几乎都是擦着身子过去的,路边小超市旁有两个五、六岁的孩子在玩耍,我感到很不安全。
村里临主街的房子多已成了商铺,有的还做了简单的装修,现在除了几家小超市门前堆放着玲琅满目的各色节日食品礼品外,其余都已关门大吉。
村民都已知晓“禁放”,超市里没有鞭炮销售,街里也没有爆竹之声,一片详和之景,但又似乎感觉失去了往昔的年味。及至华灯初上,街上除了一束束穿行而过的车灯,没有了行人,没有了欢快的孩童,村里的几只大喇叭正在有劲儿地播传着“禁放通告”。
除夕之夜黑得深沉。
踩着初一的晨光,我再度打量这个普通的村落,恬静而淡然。
开始看到有人在村子里行走了,渐渐的,三五成群,七八为伴。我知道,这是拜年开始了,走得近了,能听到浅浅地说笑声。
新年了,我不禁舒心地笑了。
我在这里是个外人,本是为了工作而来,这会儿国泰民安无事可做,立时想像个旅者一样观察一下民俗民情,不由信步在街里走了起来。
多数人家的大门都修建的宏大气派,镶满了瓷砖,门头上镶了“家和万事兴”,两边张贴着印制的大红烫金大对联,甚是大气。一条街走了大半也没见到期待的手书春联,心里颇为不憾,寻人问来,指向一户:“现在全村可能也就他家是自己写的了!”,赶紧近前拍照留记。
经济发展了,民俗文化却消退了,识的字多了,传统的礼仪道德没有传承了,这不应该是我们想要的中国梦。
忽想起,昨晚在妇女主任家吃的那顿不寻常的年夜饭很是欣慰。
饭是村里安排的,是派饭,说好了简单点,结果还是满满一桌,让我不禁想起了焦裕禄,还好,这是农民富裕地真实体现。主任唠起了自己的家常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和快乐,两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在外经商收入颇丰,两兄弟团结互相帮助,儿媳妇孝敬公婆毫不示弱,当父母关爱儿孙、媳妇也是爱上加爱。好啊,新农村有了这样的和睦家庭,新一年更大的发展指日可待。
(新春小练笔,请多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