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太学幸福人生《学列子 知人生》系列 说符第八06总第093篇
兴盛就兴奋,失败就怨恨。这属于被动听从于外物,是被兴亡,而不是主动地把握兴亡。得福就兴奋;得祸就沮丧。这属于被动受制于外物,而不是主动地把握祸福。兴或亡、褔或祸,都不是一成不变,而是相互转化的。如何让兴持续兴,让亡转化为兴;让褔持续褔,让祸转化为褔,才是我们的智慧所在,也即所谓的估控之法、“持后”之道。
故事一:襄子哀胜
赵襄子派新稚穆子攻打翟国,打胜了他们,夺取了左人、中人两个城邑,他们派人来拜见赵襄子。襄子正在吃饭,带着忧虑的脸色。左右的侍臣问:“一天就攻下两个城邑,这是大家都高兴的事,现在您有忧虑的脸色,为什么呢?”襄子说:“江河潮水再大,不过三天便会退去,暴风骤雨不到一个早上便会停止,太阳升到正中不一会儿便会偏过去。现在赵家的德行,没有什么积累和实施,却一天就攻下两个城邑,如此被胜利冲昏头脑,灭亡恐怕就会降临到我们家了!”
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赵氏将要昌盛了!忧患所以能昌盛,喜妄所以会灭亡。取得胜利不是最难的事儿,保持胜利才是最难的事儿。贤明的君主依靠忧患意识保持胜利,所以他们的福祉延续到了后代。齐、楚、吴、越等国家都曾取得过胜利,然而最终却自取灭亡了,没有保持住胜利。只有懂得忧患的有道德的君主才能保持住胜利啊。”
孔子的力气,能够举起国都城门的门闩,却不肯以力气出名。墨子通过防守抵御进攻,连公输班都服气,却不肯以军事出名。所以善于保持胜利的人,总是把强大表现为柔弱。
感悟:取得一点成绩、一个成功、一次胜利,得到了表扬、拥戴或支持,就喜不自胜,自以为是,飘飘然,而忘记做人之道,忽略自己的薄弱和升华点,就一定会转向衰亡。反之,遇到挫折、批评或阻碍,而能够及时弥补不足,提升道德境界,就一定会转向成功,任何事物总在转向它的反面。“归根”、“复命”,“正复为奇、善复为妖”①。其道理人人懂得,却难以时时警醒,切实做到。
所以,我们要谨记:“夫忧者所以为昌也,喜者所以为亡也。胜非其难者也,持之其难者也。”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持胜”呢?列子告诉我们的法宝是:“以强为弱。”
故事二:是祸是褔?
宋国人有个好施行仁义的,三代人都不懈怠。家中的黑牛无缘无故地生下了白牛犊,便去询问孔子。孔子说:“这事是吉祥的,用它来祭祀上帝。”过了一年,父亲无缘无故地眼睛瞎了,他家的黑牛又生下了白牛犊,父亲便又让儿子去询问孔子。儿子说:“上次问他之后你的眼睛失明了,为何再问他呢?”
父亲说:“圣人的话先违背后吻合,这件事还没有究竟,姑且再去问他。”儿子便又去询问孔子。孔子说:“这事是吉祥的。”又叫他用以祭祀上帝。儿子回家向父亲复命,父亲说:“按孔子的话去做。”过了一年,儿子也无缘无故地眼睛瞎了。
后来楚国攻打宋国,包围了宋国的都城,老百姓交换孩子杀了吃,剔下骨头当柴烧,青壮年都登上城墙作战,死亡的人超过一半。这家人因为父子有眼疾都得以幸免。等到包围解除后,眼疾都恢复了正常。
感悟:祸不单行,或有后福。“褔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②福与祸是相互转化、相互包含的,所以不能得福即喜,得祸即忧。既然福与祸是相互转化的,就应该得福而忧患,得祸而知福。
而最大的智慧,则是以不变应万变,守一(道)而静,秉一而行,以正心、诚意、修身为本,而不是跟着外物走。有了困惑,便向高人请教,这也是“持后”。宋氏父子的忠信、坚定,亦可谓不二法宝。
注:①、②见《道德经》第5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