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当主人 - 草稿

        钱梦龙认为:在课堂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训练是主线。我们研读钱梦龙教育思想的目的,就是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何庭华老师和刘凤桂同课异构《写故事》,践行的就是钱梦龙教读课和自读课的不同学习途径。下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自己听课的感受。

1、看内容

《写故事》的作文训练要求,是希望学生学会在叙事完整的基础上,再把故事写得有波澜些。刘凤桂老师针对这个学习任务,给学生讲了四个故事,林肯好奇心中大奖、三封电报、国王打猎的故事,还把一个单元的人物联系起来编故事,环环相扣,层层叠进,特别吸引人。由故事而引出好故事的标准:有波折,变故事为事故。老师接着又回顾了本单元内容,然后把所有的故事交织起来,合理的编成了一个故事。每讲一个故事,都要总结一下,写文章的方法:故事就是事故,一个事件,两三个人物,转几个弯。故事要完整,人物要鲜明,想象要丰富,语言要通俗易懂,情节要曲折生动。然后布置一篇作文:二十年后的一天。学生作文都是把自己写得高大上,把同学写得很落魄,有一个学生把班主任老师写成了乞丐。惹得大家哄堂大笑。整个的课堂,刘老师讲故事,做总结,交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当堂写作展示,最后,又让学生总结写作之道。

      何庭华老师呢,先是和学生探讨如何写故事,然后展示三组词语,让学生小组合作,分别选一组词语编一个片段。学生讨论热烈,然后书写,展示,老师对每个故事给予一定的评价。接着联系课文、名著讨论如何写故事,总结为:情节完整,曲折;人物形象要鲜明,丰满;大胆合理的想象;还要有一定的主题。方法指导后让学生完成书上的小练笔:续写故事,让学生展示,评价。最后给学生布置写“二十年后的一天”。

2、看教法

      两位老师分别采用了怎样的教学手法呢?刘老师讲了三个故事,都比较吸引人,情节曲折,听来饶有兴趣。讲完故事后,她都会随后引发学生思考,总结写作方法,让学生习得。何老师呢,导入后进行两个片段训练,学生展示后老师都给予一定的评价和引导,评价中肯而适当。刘老师讲解多一些,何老师训练多一些。在刘老师课堂上,老师妙语连珠,故事多,学生视野可以扩展,能懂得怎样的文章是情节曲折的;在何老师课堂上,老师态度亲切、随和,学生活动多一些,层层推进,老师评价有指导,有鼓励。

3、看教学特色

      两位老师的课有不同的特色。刘老师的课充满了知性美,流畅的叙述,风趣的解说,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体现了钱梦龙的教育思想中的教师的指导性。如果讲完写作的要求以后,让学生接着就进行相应的训练,写出提纲或者构思,来看看学生有没有学会构思出曲折的情节;学生展示作品后,其内容多是贬低别人,老师是不是该给予纠正?效果会不会好些?

      何老师的课,两次训练,然后展示,老师给予了恰当的评价,指导。学生多次回答,气氛热烈,把大作文留在课后完成,整个环节处理舒缓有致,有教师的指导,有学生的训练、展示,教学环节成阶梯上升,完整。展现了钱梦龙先生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训练次数时间都足够和充分,达到了训练了学生想象能力的目标,教师的指导性有,但引导性语言稍微肤浅,随意,引领的理论性不够强。在情节曲折方面,蜻蜓点水,没有达成构思要一波三折的指导任务。

4、看效果

    不管是黑猫白猫,逮到老鼠就是好猫。好的课堂,只要学生能有收获,无论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都能有所提高的话,都是好课堂。从两节课来看,学生的写作都有收获,都是写作的主体,课堂的主人。所以这两节课侧重点不同,但异彩纷呈。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做课堂的主体;教师要深入文本,把握写作的精髓要义;让学生在训练中进步,最后让写作成为不需要教的课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