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我有一点讨好型人格,很多时候会过多考虑别人感受,从而忽略甚至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不确定这种性格的来源,但我的妄自菲薄应该是来自于高中之前,父母的指责“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小时候,家里兄弟姊妹多,父母忙着养活一大家子人很不容易。印象中,他们很少教给我应该做什么事,也没有时间教我们,但是我得到了很多批评“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你怎么这么懒”“如果是你姐在家,她就可以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这些指责声中,我才知道,我有责任且必须帮助他们分担一些家务。
甚至我常常觉得父母根本没有走进我的内心,比如,我和姐姐弟弟闹矛盾了,他们会一口认定是因为给姐姐买了新衣服,没有给我买,所以我不开心,还会和到处邻居阿姨们说这件事说我不懂事,他们根本没有看到当下争吵的缘由。所以,时间久了,我也会认定我是一个不懂事的人,学会了自我否定,学会忍受责骂,从来不敢据理力争。
有时候父母心情不好,还会迁怒于我。我曾经很认真的想过,小时候的我,为什么这么招人嫌,每天都是挨骂。大学时,我跟室友说,可能这就是贫贱夫妻百事哀,他们生活压力大,无处发泄,只能骂骂孩子。近几年,通过陪伴女儿和阅读相关书籍,我想是因为我一直被忽略一直不被满足一直不被看见,所以才会这么没有安全感这么没有自信。
曾经无数次告诉自己要改变这种性格,不能让原生家庭导致的不好的性格,影响到自己的女儿。但是,自己还是没有坚持。
最近在阅读大J的《跟美国幼儿园老师学育儿》,联系到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之前读的几本书,我又有了很多深刻的领悟和深切的反思。
①共情,是我一直坚持的,我不会像奶奶那样,总是说孩子调皮不好带,而是客观描述客观评价她的表现,她比同龄小朋友乖很多,好带很多。她哭闹时,我会描述她的当下,安抚她的情绪,缓解她的焦虑,给予她足够的安全感。
②奶奶带娃,就是希望孩子坐在那安安静静一动不动,她好和一群大妈聊天。爸爸带娃,就是希望孩子在那玩自己的,他好有时间玩手机。为了坚持高质量陪娃的原则,我牺牲了自己的大量时间,亲自陪伴,导致女儿很黏我。她喜欢我陪她疯,她喜欢我陪她读绘本,这也是目前我很佩服女儿的一点,有时候可以安安静静听我读好久,自己喜欢的书,可以反反复复读好几遍。
③讨好型人格复现,很多事情在优柔寡断中变成了妥协,而不是坚守原则。在分离焦虑这件事上,奶奶经常一个人偷偷抱走不让娃看见。我选择正面分离,告知她妈妈要去上班,但是奶奶不配合,加之自己没有坚持,导致现在还是没有学会告别。如果上了幼儿园,依然会面临分离焦虑,那时候,就不是转身抱走可以解决的了。
④没有学会据理力争,没有坚守自己的初心。奶奶喜欢说“你再不起来,妈妈要走了”“你再哭妈妈要走了”,我虽然很反感且不认同,但是碍于长辈身份,没有反驳,如有下次我会直接提醒“您以后不要这样说了,小孩子什么话都听得懂,她又不知道你是和她开玩笑, 她本来就分离焦虑,您这样说,只会让她更没有安全感。逗孩子如果给孩子带来的是伤害,那就不是逗她玩,孩子感到开心,才是逗她玩。”
蝼下的一群婆婆妈妈们喜欢说“你妈妈不要你了”。我本身不喜欢小区里的婆婆,之前带娃和她们在一起玩的时候,听到的都是在说儿媳妇不会带娃儿媳妇的各种不好,所以我会有代入感,不喜欢加入婆婆和婆婆之间的聊天!想着楼上楼下住的近,婆婆还经常去串门,那次我没有直接怼,只了句“来,我们回家吧,妈妈最爱你了。”如有下次,我会直接说“阿姨,麻烦您以后不要跟我女儿说这种话,她听不出来是玩笑话,她会当真的。”
坚持尹建莉老师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的原则,“孩子开心才是逗孩子,大人开心是捉弄孩子。”绝不因为成年人的想法而忽略孩子的想法,绝不因为所谓的面子伤害到自己的孩子。
⑤婆婆喜欢和人聊天,可以在楼下和小区里的人聊好几个小时,在家也可以和邻居亲戚视频好几个小时。考虑到她没有别的爱好,没有说过什么。但有时候,真的影响到女儿睡觉和我备课,在开学之前,希望这个问题,能提一下。
⑥温柔并坚定的承担起监护人的责任。常常碍于长辈情面,很多事情没有态度鲜明的反对。
月子里,女儿醒的时间有限,每次醒来喝奶,奶奶都要喊爷爷进来看孙子。一方面,我反感异性进我的房间,何况我整日衣衫不整。另一方面,喝饱奶,不能引逗,容易吐奶。不想让他们多心,就没说什么。直到那次,爷爷逗玩孩子转身离开,女儿吐奶憋的半天哭不出来,而我恰巧在洗手间。看到女儿痛苦的那一幕,我的自责多于愤怒。
后来,亲戚拿手机给看抖音,抱着孩子给看电视,我直接阻止。女儿支气管炎,我直接说抽了烟不要抱孩子。
考虑女儿的需求,表明自己的立场,才能更好的保护孩子,也教会孩子不要成为讨好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