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信仰上帝,而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让大家知道了上帝并不存在,于是破除了这个信仰,导致了西方的信仰危机,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原来上帝教大家要与人为善,现在上帝不在了,那么人与人之间要怎么办呢?这个时候西方的聪明人出来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主要有韦伯、尼采、弗洛伊德和萨特。
而我们中国人并不是崇拜上帝的,是崇拜祖先的,所以一直不会有这种信仰危机。我们的老祖宗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就拿出了一套儒家思想的解决方案,一直到今天还在发挥作用。
--- 读《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上)
一直以来,西方的思想家,他们的作品,还有国人的解读的作品,都显得晦涩难懂,刘擎老师的这本著作写的比较通俗易懂,所以很值得有兴趣的人一看。
首先讲什么是“现代”,指的是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工业革命之后,人对世界的看法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神话和上帝被打破了,原来的信仰和依靠也就被打破了,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就引发了很多聪明人的思考,这些西方老外就被称为“思想家”。
第一个介绍的是德国人,另一个马克思,马克思韦伯。马克斯韦伯主要说了啥?反正他那本《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是看不大懂了,幸好今天有人把他的主要观点解释清楚了。韦伯认为启蒙运动以后世界的主要推动力就是“理性”,大概就是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去看待世界、改造世界的意思。理性化让人有了以前所没有的改造自然的力量,但也带来了后果,后果之一首先就是世界没有什么神秘性了,原来的迷信也好,自然现象也要,都让科学解释了,这一清醒不要紧,原来依托在上面的信仰也崩塌了,比如崇拜上帝、崇拜妈祖,都不再成立了。那么人类还凭什么判断好坏呢,科学虽然能够让人知道是什么,却没有办法回答怎样才算好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而科学是没有办法判断价值观的高下的,这就是所谓的“诸神之争”的问题。韦伯将的第三个问题就是“现代铁笼”,也就是现代社会成了一个高度理性、高度工具化的社会,从而造成了一种不顾人的感受的“非人化”。
第二个人是尼采。尼采说上帝死了,这是什么意思?其实和韦伯的意思差不多,就是科学使得基督教的宗教信仰受到了严重打击,人们发现其实并不存在一个上帝,能够寄托精神,所谓的“教义”都是虚假的,这就是尼采说的虚无。那么该怎么办呢,尼采说要用“超人”,这个超人并不是内裤外穿的那位,而是说人要利用自身生命的强健,来解决虚无问题,或者说这是一种信仰崩塌后的积极自我安慰。尼采这种虚无主义,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法国作家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
“西西弗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国王,他绑架了死神,想让世间不再有死亡,结果触怒了天神”周四“(宙斯),为了惩罚西西弗斯,判处他做一件苦力,把巨石从山脚推到山顶,在到了山顶时,巨石又会滚回山脚,前功尽弃。于是西西弗斯就要一次又一次地把巨石推上山顶,但这件事永远不可能完成,永远做这件艰苦而又徒劳无望的工作。祝神认为,这是对他最严厉的惩罚。
西西弗斯的命运,象征着人生的困境,一切都是徒劳。”
西西弗斯可以沮丧绝望,充满怨恨和悲哀,但西西弗斯还是勇敢无畏地、精神焕发地去推动这块巨石,这样一来,这件事就不是无意义的,用无尽的斗争去对抗虚无。加缪写道:“登上顶峰的斗争本身足以充实人的心灵。应该设想,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第三个是弗洛伊德。尼采说上帝死了,而弗洛伊德则宣告“理性人”的死亡。弗洛伊德作为心理医生,他发现人类心理结构中有一个无意识的区域,他认为人类理性思考在整个意识中只是冰山一角,大量的精神都是无意识的。无意识不仅巨大,而且生猛有力,是人的欲望本能,主要是性欲本能和攻击本能。而且无意识不禁强大,而且很隐秘,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无意识中运转着什么。
通过对无意识的发现,弗洛伊德发展出一套“精神分析学说”,首先是本我,也就是无意识本身,是人本能的原始欲望,只要满足了欲望就会很快乐。本我自上是自我,就是我们自己觉得的那个自己,自我是随着人的成长而形成的,能够感受到本我的欲望,但自我会用理性来甄别本我的要求。自我之后是超我,就是来自人与人之间交往和社会的道德内化成心灵的一部分,最终形成一个理想人格。
最后介绍的一个关注“人”的思想家是萨特。
萨特的第一句名言“存在就是虚无”,什么意思,就是说人和物体的不同在于人有意识,有主动能力。但是意识不能凭空存在,总要指向一个物。这就好像一个杯子如果没有东西,就是空的,人的意识如果没有指向一个特定的对象,那也就是空的。所以人的存在,也就是意识的存在,像杯子一样是空的。
所以人要做的,就是让自己的意识去指向一个物,但是指向了一个物,就结束了么,萨特说不会,人一旦不满足,就会让自己的意识去指向下一个物。人永远不“是”什么,而永远是将要“成为”什么,这是人的自由。
第二句名言是“他人就是地狱”,为什么这么说,人相对物来说具有主导性,都有人的自由,那么如果是两个人在一快,谁来主导谁呢?谁也主导不了谁,就会为了争夺主导性而发生斗争。萨特还举了一个"你瞅啥“的例子,说面对面两个人走过来,用眼光打量对方,都会不舒服,什么原因呢,就是你在打量别人的时候,就把对方当成了一个物,一个客体。对方肯定不舒服,反过来也一样。萨特说,人与人的爱情也是一样,为了争夺主体性而展开冲突和斗争。萨特本人和女友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与波伏娃相恋51年,但他们认为人都是绝对自由的,不必受到习俗制度的约束,于是签订了一个爱情契约,作为彼此的伴侣,但永不结婚。
看完这几位大思想家的所虑所想,有点像金融工程、或者用复杂的数学公式解释经济学现象的意思,就是用复杂的过程得出了一个幼稚的结论的感觉。
反观咱们中国,解决如何做一个人的问题,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把问题解决了。孔子说”敬天爱人“,”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你瞅啥这个问题,早就给出”让“这个解决方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