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姚桐斌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贫苦家庭,他从小勤奋好学,天资聪颖,由于家境实在太困难,几经辍学。他抓住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报考五所大学,全部发放通知书录取他,再后来他出国留学。阔别祖国11年之久,他想放弃外国那些优越的科研环境想回国,可国外百般阻挠,直至在周总理的交涉下,才重返家园。
姚桐斌一回国,聂荣臻元帅通过国务院专家局,指名要姚桐斌到成立不久的导弹研究所工作。1962年,703所成立,这是当时中国唯一的航天材料以及工艺研究所,姚桐斌被任命为所长。
而当时科研室总共只有12个人,条件非常简陋,除了桌椅板凳和桌子,还有一台显微镜,什么都没有!当时,我国工业材料发极其落后!更别说研发航天材料了,连低合金钢都生产不出来。
姚桐斌面对的,是一穷二白,更是一切从零开始。可他心里非常清楚,如果没有航天材料,一切尖端武器的构想,都是纸上谈兵,而这些,恰恰是新中国最迫切需要的。中国航天事业要起步,钎焊合金是最需要的。现在没有任何资料可借鉴的情况下,姚桐斌带领703所的同志,争分夺秒,经过反复试验,竟然生产出了高温钎焊合金。
火箭发动机中的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3000℃以上的高温,容易烧坏零部件,引起事故,姚桐斌将新研制的材料和工艺用于新型号的火箭上,使火箭发动机的高温大为降低,同时还提高了比推力,增加了射程。
1963年,姚桐斌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议,遇到了英国、德国的冶金专家。他们问他:为什么当初舍弃我们所提供的,那些优遇条件而回中国去?姚桐斌回答:“我是中国人,当年出国就是为了现在回国。现在中国还比较落后,但将来中国一定会强盛起来。”
姚桐斌很有远见地提出了材料先行的思路,为将来新型号火箭做准备。从1960年至1965年,703所前前后后开展了500多个研究课题,80%都应用在了如今的火箭发射、卫星上天的事业上。几乎每一个课题,都填补了我国的空白!
正是因为姚桐斌等老一代航空人奠定的坚实基础,才有嫦娥、神州飞船上天!
才使得今天的中国航空航天事业,一直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让我们永远铭记,两弹一星元勋的科学家———姚桐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