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学习笔记7(以孝安家,以敬持家)

  孝顺在当下

  就如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此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

                ——————————————王阳明

  人的一生难免有很多遗憾,其中最大的可能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

  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强调孝也要知行合一。孝,经不起等待。生时如果不养父母,死后万事皆空。

  春秋时,孔子和弟子们出去玩,忽然听到路边有人啼哭,就上前询问。啼哭的人叫皋鱼,说“我年轻的时候好学上进,为了求学游历各国,等我回来时父母却双双故去。作为儿子,父母需要我在身边的时候却不在,这好像树欲静而风不止;如今我想侍奉父母,父母却已经不在。父母虽然已经亡故,但他们的恩情难忘,想起这些,内心悲痛,所以痛苦。”

  人生面临种种挫折磨难也会锻炼得愈发坚强,而“子欲养而亲不待”却让人倍感“生命不可承受之痛”。

  很多人总说,等到有钱和时间了,一定好好孝敬父母。你可以等待,父母却不能。

  孝是一种生存品质

  善人也,而甚孝

                    ——————————王阳明

  良心是人人内心都具有的,不需要到外面去求。阳明先生认为,孝是一种人的本能,也是其良知的体现,是一个人生存必备的品质。

  儒家认为,“孝”是伦理道德的起点。一个重孝道的人,必然是有爱心的、讲文明的人。重孝道家庭,亲情浓郁、关系牢靠;反之,必然是亲情淡薄、家庭结构脆弱容易解体。

  从前有一户人家,夫妻、儿子还有老母亲同住一起。一开始因为婆婆能干活,媳妇虽有怨言还是让她同吃住。日复一年,婆婆也越来越老,各种行为让媳妇也越来越看婆婆不顺眼。为了把婆婆赶出门,总在丈夫面前说婆婆坏话,没想到丈夫同意了。一天吃过午饭,这对夫妻把老母亲送到三十里外的山沟。回家后发现儿子在村口坐着,问为什么不回家,儿子说“我在等奶奶,你们现在把奶奶扔到三十里外,以后我拉到八十里外。”

  孝是一种生存策略,将来孩子能否做到孝,关键还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如果不意识到这一点,以后就会自酿苦果,老无所养!

  时刻念父母生养之恩

  不慈不孝焉,斯恶之矣。

                    ——————————王阳明

  阳明先生提倡以良知为本的孝道观。他认为万事万物的本源是良知。有了良知之心,自然就会发自内心地孝顺父母。良知一旦被蒙蔽,孝顺就仅仅只是形式上的孝道,而非出自内心忠诚的孝。

  孝敬真的很简单,只要像爱自己一样爱父母、爱家人,并体现在日常的一些细小的行动上,就已经做到了孝顺,就是一个实实在在懂得孝顺的人了。

  若是有人对父母对子女的爱无动于衷,这种人将很难得到安详幸福的家庭,也很难成就大业。

  有诚心,才能让父母宽心

  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然要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然要求个凊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

                      ————————————王阳明

  “孝”必须是对父母发自内心的“敬”,是一种自觉的伦理意识和道德情感,而不仅仅止于“供养”上,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子女要做到孝顺,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

  孝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没有表里如一的孝就没有真心实意的爱。在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时,我们要发自内心,真心地为父母做事,用一颗真正的孝心让父母开心愉快,自己也就真正尽到孝道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欲修身,先养心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心即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 人生启迪...
    不忘初心砥砺前阅读 595评论 0 0
  • 11、君子如玉亦如铁 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
    家诚属性阅读 320评论 0 1
  • ▌11、君子如玉亦如铁 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若务实之心如饥之...
    罗剑华阅读 377评论 0 1
  • 今日继续学习《答聂文蔚书》的第二部分,此信为阳明先生与聂文蔚的第二封论学书信。 此书于嘉靖七年(1528年...
    青山绿水hh阅读 993评论 1 2
  • 夜莺2517阅读 127,768评论 1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