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19
这次和大家分享一个幼儿园的常见现象--幼儿的“动手现象”。这种现象在小班出现居多,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第一,模仿。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模仿学习理论)中指出,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班杜拉通过大量的实验研 究得出,人可以通过对社会中的模型行为的观察和模仿,学会新的行为。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幼儿通过电视等多媒体形式习得一些不好的行为,比如说动手打人。
第二,幼儿游戏水平的发展。
在幼儿园,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们对玩具的需求量是不同的。小班(3-4岁)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是模仿,你玩什么我也要玩什么,而且孩子游戏的水平处于独立游戏和平行游戏阶段,所以对玩具数量的要求就很高,对于同类的玩具数量应该多准备一点。
第三,受语言能力发展的影响。
孩子们不懂得如何更好的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所以才会出现这种行为。但是有的人或许就以为孩子的动手行为就是攻击性行为,那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坤坤的小世界:坤坤,一个脸蛋圆圆的、肉肉的小男孩。他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是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动手。因为坤坤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就导致他人际协调能力弱。坤坤本身又好动,精力旺盛,所以对自己的行为控制能力差。自从入园后坤坤的动手行为就没有间断过,而且越来越频繁。甚至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不管事情的缘由是什么,不管是不是坤坤的错,一说到动手肯定是坤坤,仿佛坤坤就成为了动手的代名词。老师一问谁动手了,孩子们的回答就是坤坤打人了;家长们有时候也给老师反应说,孩子回到家就说坤坤老打人,是不是这个孩子有什么问题呢?家长们对于这种情况也很是担忧,现在家里的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作为家长,谁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受欺负,所以,家长也有意的让自己的孩子远离坤坤。刚开始我也特别纳闷,难道是因为坤坤受过一次欺负了,现在开始“反击”了?那时候我就在想,为什么这样看待坤坤,难道是因为他习惯性的动手?每次有动手的事件都少不了他?所以就使大家有了这样的潜意识,只要班里有动手打人的现象,肯定有坤坤,肯定是他打的人,是他的错。那时候我就觉得这样对坤坤不公平,既然会发生这种情况那肯定是有原因的,所以,在实习的这段日子里,我就很关注坤坤。
记得有一次,坤坤又和小朋友动手了,然后另一个小朋友就去告状了,说坤坤打他,然后老师就批评了坤坤,这时我就跟老师说,我说:“坤坤刚刚动手是有原因的,是因为那个小朋友先抢了他的玩具,他想再把玩具抢回来,但是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清楚,所以才有了这样的行为”。然后老师又了解了一下事情的缘由,最后解决了这个问题。
实习生活中最尴尬的一次就是在这个时候。早上家长们都来送孩子入园,那时教室里面就我和配班老师两个人,配班老师在弹钢琴带着孩子们唱歌,然后我负责在门口接待孩子,坤坤妈妈把孩子送到了教室门口,然后就走了,坤坤就像往常一样,拿着小凳子坐到了最前面的那个桌子跟前,小朋友们都在他的对面坐了两排排,这时不知道为什么坤坤的妈妈突然回来了,然后在教室门口就看到了这一幕,坤坤妈妈就问我:“为什么让我的孩子坐在那里,为什么不让他和小朋友坐在一起”,坤坤妈妈这样一问就把我问住了,我一下子就懵了,一方面,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她;另一方面,我害怕自己说错了,给老师们带来麻烦。这时,配班老师问我说发生什么事儿了,我就跟她说了,老师说你去带着孩子们唱歌,我来和她谈。在交谈的过程中,坤坤的妈妈也觉得特别委屈,一直在哭,在流眼泪,一直纠结一个问题:她感觉自己的孩子受到了不平等的对待,担心还在被小朋友们孤立、不合群,害怕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不利于孩子的的发展。
但是坤坤妈妈不知道,老师让他坐在那里也是为了帮他改正他的动手行为,而且只有是在他犯了错之后才会让他拿着小凳子和老师坐在一起,然后等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就会让他回到小朋友跟前,和小朋友们坐在一起,其他的时间他都会和小朋友在一起,一起游戏,一起活动。针对坤坤的这种问题,家长也和老师也积极配合,共同商讨解决对策。
首先,深入了解,分析原因。
老师、家长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就批评孩子,就像坤坤,虽然他有动手的习惯,但是那也是有原因的。坤坤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弱,这是他和小朋友产生冲突的重要原因。小班幼儿的游戏水平处于独立游戏和平行游戏,所以对于玩具数量的要求就很高,而且孩子们喜欢模仿,你玩这个玩具我也想要,但是由于数量不够,孩子就只能动手抢。
其次,善于观察,发现问题。
老师发现孩子有某种不好的行为时,要及时予以矫正,帮助孩子及时的改正这种不好的行为。
最后,家园配合,协调一致。
幼儿园及时把幼儿各个方面的情况反馈给家长,争取家长的合作,让家长能随时了解孩子的在园表现;家长把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幼儿园,以强化孩子的良好言行,克服孩子的不良言行。
通过和坤坤妈妈的交谈,从中了解到,妈妈也从网上订购了许多关于这方面的书籍,自己平常也抽空学习,等坤坤晚上回到家里,妈妈就给坤坤讲一讲,而且在早上入园时,妈妈还会再三嘱咐不能够动手打小朋友,别看坤坤还小,他是可以理解的。就这样慢慢的坤坤动手打人的现象也逐渐变少了。
对于老师的处理方法,刚开始自己也不理解,甚至还觉得老师怎么能这么对待孩子,通过返校后的学习才知道,原来老师所用的方法是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负强化,即行为结果使负强化刺激减少,行为得以增强。让坤坤和老师坐在一起,让坤坤自己认识到错误,保证不再犯之后,重新回到座位和小朋友呆在一起。让他知道如果他想一直和小朋友呆在一起,那么他就不能动手,慢慢的使他动手的次数逐渐减少。
并非幼儿的所有动手行为都是攻击性行为,不论是作为一名老师,还是家长,都不要轻易的给孩子下结论,说孩子有攻击性行为,有多动症等等,这样是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的。老师应去了解这种行为背后产生的原因,当然,老师所采取的措施也要讲究方法,既能够帮助孩子改正这种行为,也要保障孩子不受到负面影响。
让我们一起走进孩子的世界,用心与她们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