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几点二十年后重读《射雕》的感受:
一、金庸先生在《金庸作品序》中说,“我写武侠小说,是塑造一些人物”,郭靖是金庸众多作品中为数不多真正可以称得上是大侠的人物,我关注郭靖的人物塑造,其实也是关注金庸笔下英雄是如何塑造的。首先我觉得是第一点是母亲李萍从小对郭靖的教诲和影响。金庸对郭靖之母李萍,着墨并不多,但那为数不多的几段描写,却给我留下一个极深刻的人物形象:一位善良、正直、坚韧、刻苦、慈爱、大义凛然的女性形象。她是郭靖的母亲也是郭靖人生中第一位老师。其次是江南七怪,这七怪在《射雕》中武力值实在不算高,甚至可以说很水,但是他们的侠义却可以说是全书第一,他们给予郭靖的,不在于武功的传授,而在于教会他“侠义”二字。第三是马道长,他是一位优秀的老师,因材施教,他传授给郭靖的全真教上乘内功,为郭靖日后修炼其他上乘武功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是黄蓉,作为一个优秀的伴侣,她的聪慧弥补了郭靖的鲁钝,没有她的神助攻,洪七公不会传授郭靖降龙十八掌。第五是洪七公,他传授的降龙十八掌,让郭靖的业务能力有了质的飞跃,而且他还是人生导师,行侠仗义光明磊落,最终引导徒弟走出迷茫困顿。第六是老顽童,他教给郭靖七十二路空明拳、双手互搏,尤其是九阴真经,直接让郭靖升级到顶级高手的行列。综上,李萍和江南七怪对郭靖的影响主要在人格塑造,而其他几位则是技术业务能力塑造。最后,其实金庸笔下的郭靖并不蠢笨,最多只能说是资质平庸、天性憨厚,加上愿意用功、勤修苦练,集多家之所长,融会贯通,终于成为一代宗师。
二、在我读过的金庸作品中,《射雕》一直是最喜欢且没有之一的神作,但这次重读却发现不少不足之处,首先一个是故事情节逻辑上的各种bug,比如各种很匪夷所思的大误会,都是当事人仅听人一面之词或者看表面现象,就断定是某一个人所为,然后就歇斯底里要复仇要杀人,有时候感觉是为了误会而制造误会;其次是金庸先生在后记里说的,“人物性格过于单纯而情节热闹,缺乏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再次则是有些章节内容感觉有点拖沓。这些在二十年前是全然没有注意到、也没有觉得不足的,深切感到真是不同年龄读同一本书,感受很不一样。
三、尽管感觉有上述不足,但可以肯定的是,《射雕》仍不失是一部优秀的作品。金庸先生在序中说,武侠小说并不是现实主义的作品,小说的人物和故事是创造的。所以读武侠小说,不能按照现实逻辑代入去评价、去比较、去思考,对现实生活也没有太多的参考意义,于是在重读的过程中,我不禁产生一种疑惑,那我们读武侠小说的意义在哪里?金庸说,小说是艺术的一种,艺术的主要形式是美,广义的、美学上的美,然后我想到季羡林先生说过的,“文学作品能给人以美的感受,能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的性灵,提高人的文化修养和鉴赏水平”,所以我想,我读武侠小说,主要在于欣赏一种艺术的美,比如《射雕》刻画的黄药师、一灯大师,甚至是别人只言片语里讲述当年的王重阳,都无不具有一种美感,小说散发出的豪气干云、英风仁侠,极富想象力的武学招式的描写等等,也都是一种美 … 除此之外,小说中关于人性、关于历史、关于哲学、关于传统文化的描写 … 一起构筑了金庸先生武侠小说的魅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