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已经实施多年,但能真正实现垃圾分类处理的城市又有多少呢?今年2月,北京市提出在部分领域实施垃圾强制分类,同时鼓励居民对垃圾进行“干湿分离”,几个月过去了,北京的实践情况如何?
6月初的一天早上,在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小区,80岁的任双根和往常一样,拎着两个垃圾袋下楼,将其分别放入其他垃圾和厨余垃圾两个垃圾桶里。
任双根是小区的楼门长。在呼家楼北里小区,楼门长、社区党员带头进行垃圾分类,并对居民进行广泛宣传,垃圾分类活动正扎实地开展。
一家保洁公司负责对该小区的垃圾进行二次分拣,并将垃圾运送到垃圾楼。“现在混装的比以前少了,人们的分类意识越来越强。夏天到了,厨余垃圾桶味道大,我们也增加了清运的频率。”保洁员高明杰说。
垃圾分类难在居民分类意识的培养。“在实行垃圾分类的小区,厨余垃圾分出来的量占比不到5%,理想状态应是20%。”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固废处处长林晋文说。
在今年“六一”儿童节前,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举办了“家庭体验垃圾分类”的活动。西城区德胜街道还定期开展不同形式的主题活动给孩子和家长们宣传环保。
“就地减量和宣传教育相结合,可增强居民参与感和获得感。”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说。
作为特大型城市,北京市垃圾总量呈较快增长趋势,给城市垃圾收运、处理环节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垃圾源头减量是首要任务,而垃圾分类则是垃圾减量的重要措施。
北京市采劝强制+试点+引导”推进垃圾分类。北京市2月份出台规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餐饮企业、农贸市场等都要强制开展垃圾分类、推进垃圾减量,推广“大小桶”,实行干湿分离,并设置“回收小屋”引导、鼓励居民垃圾分类。
海淀区还酝酿取消对居民的奖励,变为直接对物业实施按吨补助。海淀区市政市容委固体废弃物科科长张超说,明确物业主管单位作为垃圾分类的管理责任主体,要求其按规范设定收集容器;落实生活垃圾排放登记制度等。如有违反的情况,相关执法部门可以处罚物业。
北京市的目标是,到今年年底,每个区至少有一个街道实行垃圾分类,每个街道至少有一个社区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城市核心区2020年基本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
业内人士建议,垃圾收运和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是垃圾分类的必然路径,要在后端建设垃圾分类设施,并确保其可靠运行。
前端有效分类是垃圾分类运输的基矗同时,后端垃圾分类处理设施的建设及可靠运行则是垃圾分类的保障。“过去,为了推进垃圾分类想了很多办法,给群众发日用品,做宣传等,但效果都不如人意。”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总工程师王维平说,其中一个原因是后端的垃圾分类处理设施没有建好,即便前端分了类,后端还是一起处理,群众看到垃圾混装混运,也就没了分类的积极性。
据了解,北京市餐厨垃圾每日约产生2200吨,预计2020年每日将产生2900吨。北京市正加快海淀、通州、丰台、门头沟区等地区的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林晋文说,“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将完成6个餐厨垃圾处理建设项目,并启动规划2个新建项目,新增每日1500吨的餐厨垃圾处理能力,总处理能力将达到每日2900吨,基本满足需求。
北京环卫集团总经理张农科说,总的目标是:在前端,社区布局垃圾分类投放和分类收集网络,推动垃圾源头智慧分类;在中端,通过分类集中收运,构建生活垃圾收运和废旧物资回收“两网融合”的分类运输网络;在终端,完善以资源化和协同处理为导向的末端分类处理设施的布局和建设,实现科学有效处置分类垃圾。
“湿垃圾半天一清,干垃圾三天一清,如果不分类,小区门口就臭,邻居就会相互监督,老百姓就会觉得垃圾分类跟自己有关系。”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主任孙新军说,下一步北京市还将探索设立垃圾“不分类、不收集”的惩戒机制并进行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