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路那么长,我们都需要在不断的试错中找到对的人。
1
认识的人很多,能发生故事的人很少,发生故事后仍然在一起的人少之又少。
你还记得上一次失恋是什么时候么?你还记得曾经故意跑很远的路,绕很多的弯才偶遇几秒的人么?你还记得举着右手字字珍重说的那句非你不嫁的自己么?
她们还在吗?
下午的时候和朋友聊天,她紧皱着眉头三言两语间讲述了她的现状。
朋友今年二十六,空窗了好几年近期突然被表白了。向她表达爱意的男人是她的大学同学老呆。
朋友和老呆大学期间就郎有情妾有意,只不过阴差阳错的没有进一步发展。
今年年初,老呆来北京旅游,拐弯抹角的联系到了朋友。在朋友陪吃陪玩了几天之后,老呆捧着一束玫瑰花站在北京人来人往的三里屯向朋友表了白,笑靥如花的说了那句迟来的在一起。
朋友湿润着眼睛,没说一句话,拉着他在北京的街头走了两个多小时,到最后还是摇了摇头。
朋友说她不是不爱,而是不敢爱。
他们之间相隔着从北京到哈尔滨的距离,巨大的不确定性让她不得不从一开始就选择拒绝。
她怕无疾而终,她怕爱而不得,她怕自己到头来一无所有。
朋友抬起头,看着窗外的艳阳高照,一字一顿的说:如果再往前推两年,我一定和他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哪怕最后不能在一起,哪怕最后还是以分手而告终,我都会走过去牵起他的手。
我看着阳光打在她身上折射出孤单的影子,莫名的觉得心疼。
我心疼她,更心疼千千万万个你。
2
我们常挂在嘴边的就是: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但如今这句话应该换个意思: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才是对彼此最大的不尊重。
婚姻是恋爱的终点,而非恋爱的起点。倘若一开始就时刻谨记自己的目标,并按照心中所刻画的条条框框来寻找一切看似合适的人,才会让婚姻失去它本来的意义。
不久前看过一个新闻,一位90后的大学生与一位仅认识7天的男生结了婚,领了证,之后不到半年就离了婚。
后来采访的时候,女生表示,他们结婚的理由竟然是恋爱就是为了结婚。
快节奏的时代,连爱情这种慢熟的东西都不由自主的成为了速成品。一个月结婚,三个月怀孕已然不是什么新鲜事。
而今婚姻对于我们而言,更像是一个必经的流程,一个到了年纪该做的事情。
人越长大,越成熟。丰富的阅历和目标导向论让我们越来越清晰的知道自己要什么。
我们被生活打磨的日渐圆滑,也日渐胆小。我们不再口口声声的说着非某人不嫁,不再跑很远的路买他爱吃的小笼包,不再掏心掏肺的对一个人好。
此时的我们,比起爱别人来说,更爱我们自己。
3
利己主义是人的略根性,这种思想中的劣势会随着人年龄的增大而不断放大。
在精致利己主义思维的引导下,感觉和喜欢倒成为了婚姻的奢侈品。与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相比,房子、车子、票子不知何时演变成了婚姻的必要充分条件。
以至于后来很多人会说,喜不喜欢不重要,能不能结婚才最重要。婚姻成为了能不能开启一段恋情的衡量工具。
不结婚就不恋爱,如果最后不能走到一起,那连开始都将会成为一种奢侈。
何必呢?
人生的路那么长,我们都需要在不断的试错中找到对的人。倘若你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就冒然嫁给“以结婚为目的的男人”,也许你会突然在某一天很想念,很想念曾经那个为爱不顾一切的自己。
你想念曾经的每一次心跳,每一次吵闹,每一次牵手,每一次掏心掏肺。
这世界上没有后悔药,人海茫茫,遇到彼此喜欢的人已是万里挑一的缘分,管他那么多结果,谈就好了。
唯有此,你才能不辜负每一人值得的人和每一段美好的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