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从刚开始的不熟悉,到慢慢的适应,以及最后的广告铺满,这些年,都经历了什么?
1、初识朋友圈,还是懵懂新生。
初识朋友圈,还是大一时,那时候正是公众号兴起的时候,每次参加活动都会被不自愿地要求关注学院的某某公众号。
当时还觉得朋友圈是挺陌生的一平台,关注完了也忘了这么一回事,还是活跃在QQ,那里充满了我们初高中的回忆与故事。这个时候的用户群体,基本都是爸妈那个年代的人。
2、熟悉又陌生,刚开始适应。
渐渐的没过多久,可能是因为点开的多了,有认识的同学朋友发朋友圈了,于是会试着给别人点赞,评论,那个时候的朋友圈,还是浓浓的烟火气,没有P图的手机原图、刚刚放假的躁动的心情、以及四六级刚过新出炉的成绩、亦或是驾照科三考完的惊喜。每一次都能透过朋友圈,读到对方或悲或喜的心情。
于是我也会发一些自己的生活,有节假日出游的欢喜,也有参加活动前紧张的心情,那个时候还不懂的屏蔽谁,也不会刻意修图,每一次朋友圈,都原本还原了当时的心情。只是不能像QQ一样看到对方好友的评论,少了一些乐趣,也就玩的不多。
然而此时,微信已经基本上在同学朋友那里立足了脚跟,属于熟悉阶段了。
3、已经有点小依赖,可是微商又兴起。
可这样的日子没过多久,微商就开始兴起,朋友圈莫名其妙就出现一个、两个、三个开始卖货了,或者走到路上也有小姐姐小哥哥主动搭讪加微信,当然不是看上你,而是多一个人,他们就多完成一个指标。
我们刚刚适应完朋友圈微商,刚刚屏蔽一波并不感兴趣的人以后,后面发现自己也累了,疲了,然后很多人开始设置半年可见、一个月可见、或者三天可见,不想发和不想打开,矛盾的心情油然而生。
到如今,我那些熟悉的朋友发的也少了,我逛的也少了,以前会抱怨朋友没有及时给自己点赞,没有及时关注到自己的动态,现在回头看看朋友圈,才发现有时候也会错过好几条,终究是朋友圈辜负了我,还是我们负了朋友圈,但都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一些重要的日子和节日,我们大部分人还是会来到朋友圈,分享自己的故事,看看对方的故事,比如前几天家乡难得一场雪,我可以透过朋友圈,看到家乡的雪景。
至此,朋友圈熟悉的人还在,熟悉的感觉还在,就够了,虽然频率少了些,但我们都有自己需要忙的事情,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