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
首先,读书好,这是件人人都知道的事情。
但人云亦云的“好”,不是知其所以的“好”,不是通过思考知道好在哪里的“好”,就会造成“知道好,但是不一定要去做”。所谓知道很多人生道理但依然过不好一生。因为无法感知这个“好”与我们本身具体的联系,也不知道实际怎么具体操作。
所以在这之前,要先知道读书好,怎么个好法,跟我有啥关系,才能知道我该咋整。
先搞清楚阅读是啥。
读书——用嘴巴读,用心读(默读);泛指上学;
看书——用眼睛看;
阅读——又看又读。
前两者的媒介都是书,后者的媒介呢?不一定。阅读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小视频,人,物,景,事,人生等等。能够阅读的上述媒介里,哪个最容易呢?我觉得人和人生最难最艰辛,书最简单性价比最高。
所以我们要看书,读书,阅读书。用最小的时间和精力去杠杆撬动最大的能效,最划算,最经济。
为什么是书呢?
阅读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小视频,物,景,事——这些都是用看的,就算在心里默念,就算走心了,也会有收益,但收益不大。因为上述媒介不够精细。
书是什么呢?书是写下来的语言,经过大脑思考精炼出来的文字组织编排构建出来的综合体。
人和人生又是怎么回事?人是用看的,但读出来的效果因人而异,差异很大,难度很高。没有一定阅历不能从人的衣着,相貌,行为举止判断出较为准确的信息。即使知面,都不知心,所以性价比很低。人生就更不用说啦,过完一生都不知道咋回事的大有人在。
所以书在所有可以阅读的媒介中,是最省时省力的,通过书可以获取信息,消遣时光,调节情绪,穿越历史,丈量土地,阅历人生,体验目之所及,超越身之所达。不打牌的时候,书治百病。一点都不夸张。
二,书
现在,我们已经确定阅读好,读书好,然后,我们来看看书这个媒介。
书这个东西,从出现以来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演变。由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以及著书和出版业的利益追求,今天呈现给我们的书,太多了。所以书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今天说的读书,跟100年前的人们说的读书,都不是一回事。
1.初试
正常我们读书以前,先要根据目的进行一番选择,今天我们读书以前,没有目的也要经过一番选择,书海浩瀚,人类的智慧结晶太巨大。
而这个初选只有一个标准,一点都不难。
经常有人跟我说他一看书就困,非常简单,让你想睡觉的书对于此刻的你来说,都不是好书。
有人说我都翻了一百本了,我还是一本也看不下去,一翻开就困意来袭,睡着了。那说明这一百本里都没有能打动你,抓住你的书,满足不了你当下的需求,它就不是好书。但是书的数量太多了,仿佛自然界的数字都难以穷尽,所以我们还不能就此给所有书判个死刑。这样的人,我推荐你再看一百本。哪怕每本只是翻一翻就睡了,读上一千本都找不到一本不让你睡觉的书,也是有可能的。那怎么办?那就再读一千本。总有一本不困的书在等着你醒来。
因为对于看书就困的人,首先要解决的是在漫长的学生生涯里也就是我们广义的读书的时间里,文字对你的免疫甚至是伤害,打破对文字的麻木甚至厌倦,才能重新把文字阅读下去。书在等你醒来。
这时候大家跟我说,一千本一千本读太难了,我哪有时间,我那么忙。我还有一个方法非常简单,不光亲测有效,全国成功的案例都非常多。
读绘本。很多妈妈和不少爸爸都是从升职做父母开始为了小孩读绘本开始恢复对文字的阅读感,这其中在读书的赛道上跑得停不下来的也很多。不少绘本都是给小孩看的,阅读起来没有压力,想看图就看图,看图的时候看不懂忍不住看文字,想看文字不想看图就看文字,看文字的时候看不懂又忍不住看图。好绘本会塑造文字的形象,打开人对文字的渴望。
陪太子读书,读多了也觉得没意思,心想绘本到底是小孩的玩意,阅读复苏计划又要泡汤。但是我要恭喜你,你多半是进入了图文疲惫期,图画对文字的支持作用对于你的吸引力降低,说明你开始渴求更多文字。你可以开始看文字书了,这时候你和你的小孩看桥梁书,你跟着好的桥梁书里面的幼稚的故事笑得嘻嘻哈哈前仰后合,然后你会比你的小孩跑得快一点,你会先感到无聊,抓住这个无聊,赶紧加上更多文字的书。你可以看少儿文学,重复上面的过程,在感到无聊的时候加成人书,文学或者不文学。
有些人比小孩跑得快,有些人比小孩跑得慢,视个体对文字的敏感程度而定,都没关系。没有小孩的人也可以这样。在阅读过程中出现反复,倒退都很正常,因为人生很长,刺激很多,只要有一点点兴趣推动,整体都会呈螺旋式上升趋势,不必过虑。
2.复试
我们已经确定阅读好,要读书啊,也确定自己看了不困的书就是适合自己当下的好书,对,不管是谁写的,谁推荐的,都可以在内心这样去衡量,谁看书谁说了算。
然后我们就可以看书如泉涌很流畅了么?恐怕还是不太行呢。
刚毕业的时候我从宿舍搬出来,我常翻的几本书是家常菜菜谱,厨房生活小窍门,因为那个时候我要做饭呀我要生活呀。上学的时候我有几本校园小说,工作的时候下班我也可以看盗墓小说,但是很快这种消遣就会被娱乐综艺节目替代。最后这些文字离我远去,视听影像填补时间的空白。
是书不好了么?书没用了么?不是,是我看书的目的没有跟随发展。目的很重要,我们通过看它不会睡着筛选出把我们唤醒的好书,但是我们没用对应好我们的目的,这些好书就又偷偷溜走。
搞清楚我们读书的目的,目的适应书目,二轮筛选,就是对书的复试。配适的书会让你走得更远,就像一双合脚的鞋。
读书要靠目的,会不会很功利?不会,这个目的是广义的,人做事都有目的,表象的潜藏的,漫无目的也是目的。而且这个目的还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多种多样的,是会发展变化的。
大人都喜欢小孩多读书,哪怕是不读书的大人。因为小孩不读书也没事做,哪怕是抱有读书没用不如早点赚钱的大人,小孩到了年龄也得送去读书,毕竟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也很高,小孩带出去赚钱的概率也不是很多。这样就可以说,大人都喜欢小孩多读书。但是大人自己却忘记了要读书多读书这件事。也很正常,人在长时间做一件事以后会忘记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产生理性思维,机械地去做这件事,忘了最初的目的。也有些是从来就没有目的,一直不知道。总之读书以后不读书,是读书的目的没有发展。
那么把读书(念书,上学)和读书划等号是不是在玩文字游戏?不是,这是读书的目的在作祟。读书的目的大概有几种,获取资讯,获取知识,消遣时光,增添趣味等等,还有一个非常重要,最重要的目的——增进理解。我把它看成是人类非常重要的特征甚至与其他动植物以区别的重要指标——思考。就是“想”,你不“想”也没办法理解。读书的读,就不光是用眼睛看,还有用心默念,其实也不是心在念,是脑子在念,走心了就是走脑子了,就是想了,就是思考。这是读书本来的意思,很古老,中心思想一直没有变过。
人类为什么要去上学,是去学习知识吗,很多知识我们也没用上啊,那干嘛浪费时间呢。大家上学不是去学习人类智能的嘛,是去学习思考,学习想的。是因为基于这样的目的,才把读书和读书划等号。所以上学的时候读书是思考,离开学校读书还是为了思考,这才有了那些终身都在学习的人。
于是大人要不要读书,要的;小孩要不要读书,要的;小孩变成大人要不要读书,要的。所以一直都要读书,对的。
须以目的选书,方能做好读书前提并可持续发展。
三,方法
如果我们前面解决了一些阅读的困惑,也找到了一点方向,读书好,但是读不好书,怎么办?我们可能需要一些方法。有勇有谋要策略,这很重要。
阅读的策略,其实我们上学都学过,并不是一个秘籍。以我上学时的学习经验,从小一到大学,按照教学大纲走,我应该能成为一个拥有阅读策略并且达到成人阅读水平的人呀。但是我并没有学好英语,中文母语够用。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回忆一下语文的学习过程。我们先学了字,然后是词,然后是造句。造句我们先掌握了句子的主干,然后学习了形容词,副词,状语。学会使用比喻,排比等手法。我们开始熟练操作一个干巴巴的句子,一个丰满的句子,缩句扩句。作文上我们先看图说话,逐渐递进作文的字数,到最后写一篇有头有尾的文章,还学习了文章的类型,比如诗歌散文小说议论等等。阅读理解我们学习了文章概要,中心思想,作者意图,隐喻暗喻等等,理解过片段,短文长文古文。全套流程下来我们应该很会读书了。如果并没有很会读书,说明我们遇到了困难。
第一个是阅读量的问题
第二个是精读泛读的问题
第三个是思考的问题
四,效果
语文学习的效果,非常好
阅读理解的效果,建立在思考的前提下,思考越多,效果越好
输出的效果,相关因素较多,比较好
情绪情感的效果,比较好
思考的效果,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