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格马利翁》是萧伯纳创作的一部小说,又名《卖花女》。故事起源于一个豪雨倾盆的晚上,所有的未归人都冲向圣保罗教堂的门廊下避雨。卖花女的独特发音方式引起了同在门廊下避雨的希金斯教授的注意,他在笔记本上认真地记录她的发音(以音标的方式),而当别人质疑他的行为时(不停地记录像个侦探),他的源自他精深专业背景的独门秘籍,仅凭口音就能判断出人的籍贯,折服了众人。他甚至夸口,他的训练可以转变这个卖花女的满口粗野为规规矩矩、卑贱低俗为高贵上流。他的朋友皮克林上校下了一场赌注,若希金斯教授能够在六个月之内改变这个女孩并参加大使的花园聚会,他愿意出所有的学费。希金斯教授欣然接受,因为他酷爱挑战,而卖花女觉得这对她也是一次机会,于是接受了训练。六个月之后,希斯金教授成功了。
书名使用《皮格马利翁》,寓意故事中的主要情节,卖花女变贵妇人这一奇迹的发生,如同神话传说中皮格马利翁让他的雕像复活一般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奇迹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创作者对其作品全然的期待、全部精湛技能、所有的赞美以及所能想到的各类珠宝饰品的不遗余力的奉献。在这样的倾情巨献之下,皮格马利翁赢了,他赢得了爱情,他全心塑造的雕像变成了他的妻子;希斯金教授也赢了,他赢了这场赌注,他挑战自我成功。
神话传说中皮格马利翁的幻想,并未随着时间流淌而褪去其光环。这种在全然的期待和赞美之中发生的奇迹,让人惊叹不已,于是,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也被冠以这个神话传说中男主人公的名字。“皮格马利翁”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给人的启示是赞美、信任、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
然而,神话传说的故事本身也彰显了这样一个事实:赞美、信任、期待,仅仅是促使奇迹发生的要素之一。假如皮格马利翁不具备精湛的雕刻技艺呢?假如皮格马利翁的女神恰巧是一个只爱兜风不爱珠宝的美人,那皮格马利翁费尽心机添置的珠宝首饰还能打动女神的心吗?事实上,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皮格马利翁效应就会大为减弱,奇迹也不会发生。赞美和期待固然重要,但是其他要素也缺一不可。
在萧伯纳创作的小说《皮格马利翁》中,奇迹其实并未发生。希斯金教授最后并未收获他的“被造物”的吻,相反,他得到的是“狠狠向他头上砸去的拖鞋”。根据该小说改编的电影《窈窕淑女》,获1964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并未忠于原作,而是以希斯金教授和卖花女双双坠入爱河这样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收场,重现了皮格马利翁神话传说中的戏剧结尾。
皆大欢喜的结局更符合大众的审美倾向,于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神话传说、《窈窕淑女》广为流传,他们三者有着完美的结局和一以贯之的主题,在全然的赞美和期待之中奇迹发生。而萧伯纳创作的小说《皮格马利翁》的结局却让人难以接受,自然就容易被人遗忘。今日重读,在相互对照之中,反思如下:
第一:赞美是必须,但赞美是全部吗?
倘若没有希斯金教授语音学方面的卓越技能,六个月的时间,卖花女的口音能彻底改变吗?在这之中,希斯金教授倾注了他全部的精力,当然也包括任务未达到之时的严厉苛责,卖花女的泪流满面,这些难道不是成功路上的必须吗?当我们对于“皮格马利翁效应”谈论的太多太过重视时,我们是否容易不够清醒而忽略了成功道路之上的核心要素,脚踏实地扎扎实实的每一步努力的至关重要呢?
第二:赞美真得很美吗?
在对卖花女进行六个月的改造之中,赞美和肯定常常来自皮克林上校;而希斯金教授却永远都是严厉的代言人。希斯金教授最终没能幸运地收获卖花女的吻,让人不禁扼腕叹息。希斯金教授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倘若他能真心地赞美,他或许能收获如同皮格马利翁一样的好运。这个“东风”欠不得,这个“东风”欠了会全盘皆输,这个“东风”——赞美太重要了,或许就是在这样的深刻认识之中,促使后人从皮格马利翁的神话传说中提炼出了皮格马利翁效应。然而,我不禁要这样去想:如果希斯金教授也满嘴“赞美”,他还是希斯金教授吗?如果训练的过程中只有赞美和激励,而没有恰当的责备保持应有的清醒,六个月的训练能促成转变的发生吗?
《论语》中有一则故事:“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孺悲来请教孔子,孔子托词有疾病不见,传话的门人刚出户,孔子就开始取瑟而歌,故意让孺悲听见。在这里,孔子让门人代为转告自己有疾病不见,是给孺悲台阶下,但同时孔子又立刻弹瑟唱歌,是故意要让孺悲听见,是要把自己并没有生病的真相通过琴声告诉孺悲。孔子用这样的作法促使孺悲自我反省。在这里,孔子的不教正是一种真实地告诫。孔子是要通过这样的“自相矛盾”的做法来告诉孺悲一个真相:你现在水平还不够,我不愿意教你,你自己好好反省吧。其实这或许就是在当时情境之下最恰当的教育,鲍鹏山教授说:“不教也是一种教。” 如若孔子笑呵呵地违心地赞美,那孺悲还能知道自己的真实水平吗?学习不就是要更清醒地认识自我吗?若老师为了不得罪学生而处处虚假赞美,在这样的一片假情假意之中,赞美早就失去了它的作用。更为可怕的是,虚假如同薄雾一般在人与人之间升起,从此真相总是需要人们费力地拨开云雾去寻找,真情却总是会被无端怀疑的目光审视,这种不明朗,不是如同雾霾天一样令人生厌吗?
我始终记得高中时候一件事情,事虽小但是对我触动很大,所以隔着几十年时间的海,我仍旧记忆犹新。我们的化学老师每隔几堂课,就要大大赞美我们一番:“我最最最最爱你们九班了,你们个个都如此聪明而又勤奋,老师能遇见你们实在太幸运了。”当时,我被这个老师的真诚以及赞美所打动,继而很欣赏这位老师,也喜欢化学课。后来,无意中和其他班的同学交流,发现他们也收获了这位老师完全一模一样的赞美,心里非常不甘,又去问了另一个班的同学,他们也如是说。这样的真相简直把我从天堂扔进地狱,原来“最”在这位老师的嘴里和“一样”是同义词。从那之后,当我再次在课堂上听到老师如是说时,她的灿烂笑容化成了我心中反感的泡沫升腾上来堵塞了我的心,那是一种被欺骗的感觉。
赞美固然重要,但赞美需要源自真实,虚假的赞美就是虚假就是欺骗,如同完美的苍蝇还是苍蝇一样。一出门,就被人叫“美女”,你真得以为自己很美吗?当“美女”已经成为了满大街流行的称谓之后,“美女”这个词已经失去了它原本应具有的赞美力量。《说文解字》中:“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指给膳也。美与善同意。”“美”这个字在现实生活中的被滥用是对“美”这个字的深深玷污。
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当皮格马利翁效应载着赞美和期待的力量传遍互联网时,当大家都乐于免费地不分场合地滥用“赞美和期待”这一神器时,它的负面效应也一样在同步增长着。
第三: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希斯金教授赢了赌注,却失去了美人,这样的结局符合现实逻辑,合情合理。希斯金教授一开始的全部期待就是把卖花女改造成功,使她经过训练后脱胎换骨,具备贵妇人的行为举止以及发音方式。希斯金教授最后挑战成功,他赢得了赌注。那我们为什么要对希斯金教授最终却从卖花女那里收获了“一只砸向他的拖鞋”而唏嘘不已呢?为什么总觉得好人怎么没有好报呢?
好人没好报的事情古往今来太稀松平常了。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采集野菜而食用之,饿死于首阳山。如此仁德的人,却遭至饿死的命运。人生是否太不公平了?孔子对此的评价是:“求仁得仁,又何怨乎?”借用孔子的智慧,我们来看一下《皮格马利翁》中希斯金教授的命运,从一开始起,他就是在挑战六个月的语音改造计划,他成功了。他不愧为卓尔不凡的语音学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经由他的专业技能发生了,他又一次证明了他在语音学方面的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他追求的他得到了,“又何怨乎”?然而,有多少爱用世俗的标准评判事情的眼光就有多少替教授鸣不平的热心人。深谙人性的电影导演一定深刻理解这种世俗的眼光,懂得传播学秘籍,所以改变原作的结局为希斯金教授和卖花女纷纷坠入爱河。电影《窈窕淑女》皆大欢喜,广为流传,还获了大奖,直接把萧伯纳的原作《皮格马利翁》打入冷宫。人们愿意在幻想的玫瑰之中消费,而不愿意接触透着凉意的真实。醒醒吧,事实上,聪明的导演知道,正如你永远叫不醒装睡的人一样,你也难以在一部深刻揭露人性真相的影片之中笼络人心,还是投其所好要稳妥得多,要成功得多。
第四:卖花女选择做她自己,这不正是最好的结局吗?
小说《皮格马利翁》的最终结局是,卖花女没有投入希斯金教授的怀抱,也没有送给皮克林上校一个飞吻,而是选择做她自己。联想到《亚瑟、女巫与加温的故事》。女巫帮助亚瑟王回答出了一个问题,亚瑟王必须兑现他的承诺:让女巫和加温结婚。加温是国王最亲近的朋友,最高贵的武士之一,高大英俊,诚实智慧;而女巫,驼背,丑陋,掉牙,浑身散发着臭水沟般的气味。为了亚瑟为了国家,加温答应了这门婚事。在经历婚礼上的难以容忍的难堪之后,夜晚女巫与加温独处时,却变成了一个绝世美女。女巫问了加温一个问题:“我在一天的时间里,一半是丑陋的女巫,一半是倾城的美女,加温,你想让我白天变成美女还是晚上变成美女?”面对如此残酷的问题,你若是加温,你会做出什么选择呢?……(此处略去激烈斗争与丰富想象一大段)
最终,加温回答说:既然你说女人真正想要的是主宰自己的命运,那么就由你自己决定吧!女巫热泪盈眶:“我选择白天、夜晚都是美丽的女人,因为你懂得真正尊重我!” 卖花女选择做自己,这不正是最好的选择,最好的结局吗?
思绪整理至此,我合上书本,离开电脑,走向庭院。院中珊瑚青绿诱人,空气清新湿润,圆桌旁的藤椅跑到了庭院的东边,提醒着我昨夜的疾风骤雨。我走过去,轻轻把藤椅归回原位,缓缓把圆桌上玻璃瓶中歪向一边的绿萝藤蔓梳理,徐徐把侧翻在地的花盆扶正。萧伯纳笔下的那场暴雨,浇出了一场奇迹般的赌注。谁知道昨夜的那场暴雨,在我家庭院的世界里,导演了怎样的一场惊心动魄呢!
【余老诗写作研习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