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第一本心理学读物,由浅入深的读进去,发现它是一本解决问题的书。
关于“问题”
玛蒂尔达曾经问莱昂:人生总是这么痛苦,还是只有小时候?
本书开篇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人生苦难重重。幸运的是,一旦你坦然的接受这个事实之后,你会发现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有了答案,有些解决了,有些释然了。所以只有正视苦难,坦然承受问题带给自己的痛苦,才能正确的面对问题。“问题”是我们成功或失败的分水岭,唯有痛苦才能带给人教益。
关于“培养”
之前看过一句话:培养就是“陪”着养。其实早在1978年,作者在本书中就拿出了很大的篇幅来陈述孩子培养的问题。他提到:没有自律原则作为后盾的管教,不会起到任何积极作用。想来如果你逼着孩子弹钢琴,而自己在看电视或者刷手机,孩子会是个怎样的心情。不得不承认,练琴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个比较痛苦的事情,这个时候我们也应该选择一个需要自律的事情来做,至少是孩子看起来,需要家长克服惰性去做的事儿。孩子们会想:既然爸爸妈妈愿意陪着我忍受痛苦,痛苦就不见得那么可怕,也未必是太坏的事儿。我也应该承担责任,面对属于自己的痛苦。其实,这也正是孩子“自律”的起点。
关于“双症”
常见的心理疾病,往往不是神经官能症,就是人格失调症。神经官能症就是为自己强加责任,人格失调症则是不愿意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几乎人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官能症和人格失调症。这其中很重要的两个问题就是对“自己”的认知和对“责任”的认知。只有通过大量生活体验,让心灵充分成长,心智足够成熟,我们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客观评定自己和他人应该承担的责任。
关于“事实”
毛主席教导我们要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就是杜绝虚假,因为虚假与事实是完全对立的。我们越是了解事实,处理问题就越是得心应手。对事实了解的越少,思维就越混乱。虚假、错觉和幻想只会让我们不知所措。我们要清楚,通向事实的道路并不平坦,而且事实往往也并不是我们期望的那样,所以要克服自己的主观臆想,客观的、不停的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世界的认知,直到生命的终结。更新自己认知的过程同样也是痛苦的,所以有的时候我们更愿意墨守成规,捍卫陈腐的观念,这会让我们远离事实,最终被真实的世界和时代抛弃。
关于“爱”
说实话,就一直没搞清楚什么是“爱”。作者给出的定义是: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初看到这句话的时候,颇不以为然,觉得像个道学先生博人眼球的论谈,细细读来,却也品出些滋味。爱分好多种,我们单说父母对孩子之爱吧,放在这个论点上,更好理解。昨晚看到了朋友圈的一句话:父母之爱最后的归宿,便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是啊,孩子不是我们的延续,更不是我们的附属,孩子最终将成为独立的自己,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己所能,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我们能做的,便是帮助孩子心智成熟,不断拓展她的边界。侯思齐八岁,目前她的边界很多,比如她会说:这个盖子我打不开,我不敢去楼下玩,我听不懂你说的这个。昨天是她转学的第一天,早晨六点就醒了,躺在床上问我:你跟我说说新的学校,新的老师,新的同学吧。谈了一会,又说:你再说说小饭桌吧。我可以清楚的看到她对“边界”的担忧和恐惧,同时又带着一丝探索的兴奋,我很乐意在这个探索、突破边界的过程里多说一点,让她尽可能多的了解事实,作出自己正确的判断和反应。晚上回来,侯思齐十分兴奋的夸赞着新的老师、新的学校,夸赞小饭桌的大饺子。我很开心看着她又一次突破了自己的一个边界,虽然我知道,这后面并非坦途,而且还会有更多新的边界出现,但我还是愿意在这一刻,沉浸在这种小喜悦里,体会跟她一起成长的快乐。
实践教育处 侯晓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