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自己阅读量的不断增长,这个想法就在自己脑海中越来越强烈了。有时这一想法会人很沮丧,如果阅读不是让自己觉得越来越有知识,而恰恰是相反,那把生命花在阅读意义何在呢?
虽然很早就读到过苏格拉底说过的那句话,“我唯一所知道的就是自己的无知”,但是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直到最近,我才慢慢感受到了它背后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一个人总是本能地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尤其是在自己自认为擅长的一些领域。这种本能一方面来源于自己没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另一方面也可能来源于意识到了却不愿承认。前一种属于愚昧的狂妄,而后一种则是缺乏内心的勇气。
而我们唯有通过不断的阅读求知,才能驱除自己的愚昧和怯弱,从而获得一种面对外部世界的谦卑,以及面对内心世界的勇气。所以当苏格拉底站在大庭广众面前宣称“我唯一所知道的就是自己的无知”时,这其实是一个人所能达到的最大的智慧。
一个人的生命短短几十年,除去吃喝拉撒睡的时间之后,能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其实极为有限。不用说全部的人类知识,单单一个极为细小的门类,你也几乎无法穷尽它所有已知的知识。即使存在一个天才穷尽了某个门类的所有已知的知识,他也应该理性地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因为知识并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而是动态发展的,拥有所有已知的知识并不能确保你在踏入尚未知的知识时,依然能站到正确的一边。
历史上有一个极佳的例子来证明这一点。被视为天才的牛顿在完成了他的极为庞大的力学理论体系之后,当时整个物理学界几乎一致宣称物理学到此结束了,以后的物理学家只要在牛顿力学体系之内做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就行了。牛顿已经为我们穷尽了物理学的所有知识,这听起来是一个既让人兴奋同时又让人沮丧的消息。但是不到两百年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证实了牛顿力学在量子世界中的无知。
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以及有勇气宣称自己的无知,其实并不是简单到如同人人与生俱来的一样。它其实是一种人的能力,或者说是一种智慧,需要后天通过训练才能达到的,而这种训练最佳的途径便是阅读求知。阅读得越多,就会发现越多自己尚无法理解的疑问,而需要去解答它们,又会让自己有一种无形的动力去阅读更多。如此反复,你知道的越来越多,同时也越来越明白自己的无知,而阅读便是这样一个不断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阅读得越多,你就越能保持一种面对知识以及外部世界的谦卑和宽容,而这我认为是人最为重要的品质之一。
时常庆幸自己工作这么多年之后,依然保持着对于阅读的习惯,若说自己还有什么能让自己觉得满意的,我想也就唯有这点了。因为热爱阅读,所以就有了买书藏书的爱好。这么多年来,慢慢地也积攒了不少了书籍,以至于常常有朋友过来,看到满墙密密麻麻的书时,总会好奇的问道:“这些书你都全部看过了吗?”这其实是每一个爱好藏书的人几乎都会被朋友问道的一个烂大街的问题。
美国一位刚去世不久的藏书家艾柯,就在他那本《别想摆脱书》中提到了他回答这个问题的两个答案,一种是:“不。这些只不过是我下周要读的书。我读过的书都在大学里。”;第二种是:“我一本都没读过。不然我留着它干嘛?”。这显然是艾柯一种善意的调侃,他一贯喜欢如此。
明白人心里都清楚一个人穷尽一辈子能读完的书的数量其实非常有限,所以当朋友问“这些书你都全部看过了吗?”的时候,他其实是在问另外一个问题:“既然看不完那还买这么多书干嘛?”那这个问题我其实有一个只讲给自己的回答:这些读不完的书是用来时刻提醒自己有多么的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