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作品,首发今日头条,文责自负。
我所在的是个县城。县城不大,纵横不过数条街。跟西北的大多数县城一样,普普通通,没有什么特色。如果非要找一个亮点,那就是穿城而过的河。
河呈南北走向,河水自北流向南,流经多个区县,最终汇入黄河。河虽然从县城穿过,但并没有把县城分成东西两半。因为县城原本就没有沿河岸修建,而是把河当作天然的分界线。河是县城西面的分界线,铁路是县城东面的分界线。县城被夹在中间,在线内南北扩张。
河西是农村,有大片地,地里种着庄稼。前几年,在河西修建了中学、小学、幼儿园、医院和一个住宅小区。医院搬来了,中学、小学、幼儿园招生了,但小区烂尾了,只建成了一栋楼,还有好几栋楼没有封顶。
河宽度近一百米,但水不大,也频频断流。作为季节性的河,降雨对河水影响巨大,夏秋季节水大,春冬季节水小。夏天和秋天,暴雨过后各沟各岔的水流进河里。水是洪水,含沙、含泥,呈红褐色,像烧制后用于盖房子的红砖的颜色。被冲到河里的有树枝、干草、垃圾。这些杂质漂浮在水面上,随着波浪起伏南去。
去年夏天雨少,河里水小。秋天雨多,隔两三天下一场,河里水大。以至于一场暴雨过后,临近的两个乡镇的两座桥被冲垮了。在我们这儿,干旱少雨是常态,多雨是老天爷的眷顾。去年秋天那样的天气很少,很多年份跟今年一样,两三个月不下雨。没雨,河里自然少。有时候,河里只有小小的一股水,碗口粗,缓缓地流着。更甚者,直接断流,河里没有流动的水。只在低洼的地方,有一小滩水,薄薄的一层堪堪盖过河底的石头。沉淀的水是清的,水里没有鱼,只有小蝌蚪和癞蛤蟆。蝌蚪钻到泥里,又从泥里出来,在水里嬉戏。癞蛤蟆趴在水底一动不动,身上的绿色和水底的绿色完美契合,只有张嘴发出“呱呱”的叫声,或挪动身子将水底的泥在水里晕出漩涡时才能发现踪迹。再就是蜻蜓,有时掠过水面,有时栖息的裹满泥巴的树枝上。
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河空了好多年,也寂寞了很多年。河对自己的寂寞习以为常了,人们也司空见惯,从来没有觉得这样的河有什么问题。
直到前两年,不知谁想到的主意,在河里养鸭子。这个想法得到了回应,政府在河里投放了一群鸭子。这些鸭子披着灰褐色的羽毛,很普通,但和黄土很配,和河道里的淤泥很配,也很混浊的河水很配。鸭子们在水里游动,有时浮在水上什么也不干,顺流而下。有时划动双脚,逆流而上,速度很快。有时在水里游着,嘴啄着羽毛。有时,在河滩里慢慢踱步,低头觅食。
自从有了这群鸭子,人们多了一分乐趣,到河边看鸭子、喂鸭子、数鸭子。鸭子在那里,人就围在那里。大人抱着小孩,指着河里的鸭子,说:“看,鸭子。”小孩开始数鸭子,一只、两只,如果少了一两只鸭子没有数到,就沿着河岸上下找,一定要找到、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