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盘与快门

九月的青岛,海风裹着桂花香钻进校园,会计学院的迎新横幅在梧桐树下晃悠,红底白字晃得林砚眼睛发花。他攥着刚领的记账本,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封面的格子纹——作为天生对数字敏感的学霸,他的人生信条是“每一笔收支都要精准到分”,就像此刻,他正在心里核算:报道流程耗时28分钟,矿泉水花费2元,剩余生活费需按30天均摊,误差不能超过5角。

“让一让!麻烦让一让!”

清脆的喊声撞碎了他的算盘逻辑。林砚下意识侧身,怀里的账本却被一股冲力带得散落一地,白色的纸页像受惊的鸽子,飘到一个扎着高马尾的女生脚边。女生手里的相机还举在半空,镜头盖晃悠悠地挂着,脸上沾了点桂花碎,像落了颗星星。

“对不起对不起!我追着拍桂花,没看路!”女生弯腰去捡纸页,指尖碰到一张写满公式的草稿纸,抬头时恰好对上林砚的眼睛。

那一瞬间,林砚觉得周围的一切都被按下了静音键。

梧桐叶停止了摇晃,远处迎新点的喧闹声消失了,连海风都屏住了呼吸。他能清晰地看到女生睫毛上沾着的细小绒毛,看到她笑起来时嘴角的梨涡,里面好像盛着刚酿好的蜜,甜得他心里的算盘珠子“噼里啪啦”乱响,所有的数字公式都碎成了齑粉。

“同学?你没事吧?”女生把捡好的账本递给他,指尖不经意擦过他的手背,像电流窜过。

林砚猛地回神,脸颊发烫,接过账本时差点没拿稳:“没、没事。”他低头整理纸页,余光瞥见女生胸前的校牌——旅游管理学院,苏晓棠。

苏晓棠冲他笑了笑,转身又举着相机追桂花去了,高马尾在阳光下甩成一道弧线。林砚站在原地,手里的账本还带着她指尖的温度,他低头看了眼草稿纸,刚才算到一半的生活费公式旁,不知何时多了个小小的、歪歪扭扭的笑脸。

“万物不及。”

这四个字突然钻进脑海,林砚愣了愣——作为信奉“数字不会说谎”的会计生,他第一次觉得,有些东西,根本无法用公式衡量。

接下来的日子,林砚的记账本里多了一项“非财务支出”:寻找苏晓棠的时间。

他发现苏晓棠像个小太阳,永远精力充沛。早自习时,她会抱着相机蹲在教学楼前拍日出,阳光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午休时,她会出现在食堂靠窗的位置,一边啃包子一边翻看相机里的照片,嘴角时不时上扬;晚自习后,她会沿着操场跑道散步,手里的相机偶尔对着夜空按两下快门。

林砚开始不自觉地调整自己的作息。原本雷打不动的清晨刷题时间,变成了在教学楼前假装背书,眼角的余光却追着那个举着相机的身影;原本打包回宿舍的午饭,变成了坐在食堂的角落,一边扒饭一边用余光“核算”苏晓棠啃包子的速度;原本晚上泡图书馆的时间,变成了绕着操场慢跑,耳机里放着会计分录讲解,视线却总忍不住飘向跑道边的那个身影。

有一次,他在图书馆查资料,抬头时恰好看到苏晓棠抱着一摞旅游画册走进来。她踮着脚在书架前找书,阳光透过窗户落在她身上,头发丝都泛着金光。林砚的心跳突然加速,手里的笔在笔记本上划出一道长长的横线。他看着苏晓棠抽出一本《青岛老建筑摄影集》,坐在靠窗的位置翻看,手指轻轻摩挲着书页上的照片,眼神专注又温柔。

那一刻,图书馆里翻书的沙沙声、空调的嗡嗡声、远处传来的脚步声,都成了模糊的背景。林砚的眼里,只剩下那个捧着画册的女生,连窗外飘进来的桂花香,都仿佛只为她而存在。

“林砚?你发什么呆呢?”同桌的张远戳了戳他的胳膊,“老师布置的税务筹划作业,你写完了吗?”

林砚猛地回神,脸颊发烫:“快、快写完了。”他低头看向笔记本,横线旁边不知何时写了“苏晓棠”三个字,笔迹潦草,却带着一种连他自己都没察觉的温柔。

真正的交集,发生在一个月后的社团招新日。

会计学院的“财务精英社”摊位前冷冷清清,林砚作为社团干事,正低头整理着宣传单页。突然,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耳边响起:“请问,这里可以学做预算吗?”

林砚抬头,撞进苏晓棠亮晶晶的眼睛里。她手里拿着一张旅游社的招新宣传单,脸上带着期待的笑容:“我们摄影社想搞一个‘青岛老建筑打卡活动’,但不知道怎么算预算,学长说会计学院的学长学姐最厉害,所以我就来啦!”

阳光落在她的相机上,折射出细碎的光。林砚觉得自己的大脑又短路了,过了好一会儿才找回声音:“可、可以。”他拉过一把椅子,“你坐,我们慢慢算。”

苏晓棠开心地坐下,把宣传单放在桌上,从包里掏出一个小本子:“我们需要租相机、买打印纸、做宣传海报,还要给参与的同学准备小礼品……你看这些怎么算才合理呀?”

林砚看着她认真的样子,指尖的笔在纸上轻轻敲着,原本枯燥的预算表突然变得生动起来。他耐心地给她讲解:“首先要区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租相机是固定成本,打印纸和小礼品是变动成本,根据参与人数来核算……”

苏晓棠听得很认真,时不时点头,遇到不懂的地方就歪着头问:“那如果参与人数比预计的多,变动成本超了怎么办呀?”

“可以设置一个弹性预算,预留10%的备用金。”林砚说着,在纸上画出预算表的框架,“你看,这样分科目列出来,每一笔支出都清晰明了,不容易出错。”

苏晓棠凑过来看他写的字,头发上的桂花香味飘进林砚的鼻子里,他的心跳又开始加速,笔尖微微颤抖。“哇,你写的字真好看!”苏晓棠由衷地赞叹,“比我们辅导员写的还工整!”

林砚的脸颊更烫了,低头继续写预算表,嘴角却忍不住上扬。那天下午,他们在摊位前坐了两个多小时,直到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苏晓棠才抱着写满预算公式的本子,开心地说:“太谢谢你啦!林砚学长,以后有不懂的还可以问你吗?”

“当然可以。”林砚看着她的笑容,觉得心里的算盘珠子又开始乱响,“随时可以。”

从那以后,苏晓棠成了会计学院自习室的常客。她总抱着电脑和相机,坐在林砚旁边的位置,一边整理照片,一边时不时问他预算或者报表的问题。林砚则会把自己的笔记推到她面前,耐心地给她讲解,偶尔抬头,能看到她对着电脑屏幕里的照片傻笑,阳光落在她的侧脸上,温柔得不像话。

有一次,苏晓棠拍了一组校园桂花的照片,兴冲冲地拿给林砚看:“你看,这张是清晨拍的,带着露水,是不是很好看?”

林砚凑过去,屏幕上的桂花在阳光下晶莹剔透,可他的视线却落在了照片角落的一个小身影上——那是他自己,正站在教学楼前背书,侧脸被阳光勾勒得很清晰。

“这张……”林砚的声音有些沙哑。

“哦,这张是我拍桂花的时候不小心拍到的,觉得光影特别好,就留下来了。”苏晓棠笑着说,“没想到林砚学长背书的时候,还挺有氛围感的。”

林砚的心跳漏了一拍,他看着照片里的自己,又看了看身边笑容灿烂的苏晓棠,突然觉得,那些被他精准核算的时光里,因为有了她的出现,才变得格外有意义。

十一月的青岛,海风渐渐变冷,校园里的梧桐叶落了一地。会计学院要举办“财务技能大赛”,林砚作为主力队员,每天都泡在实验室里刷题、练算盘。苏晓棠知道后,每天都会给他带一杯热牛奶,放在实验室的桌子上,附上一张小纸条:“林砚学长,加油!补充能量才能算对更多分录!”

纸条上的字迹歪歪扭扭,画着一个小小的相机图案。林砚把每一张纸条都夹在记账本里,看着那些可爱的图案,原本枯燥的刷题时光也变得甜蜜起来。

比赛那天,林砚穿着正装,坐在赛场里,手指放在算盘上,心里却有些紧张。轮到他上场时,他抬头看向观众席,突然在人群中看到了苏晓棠。她穿着红色的外套,举着相机,正对着他微笑,眼神里满是鼓励。

那一刻,赛场里的嘈杂声消失了,林砚只看到她的笑容,像一束光,照亮了整个赛场。他深吸一口气,手指在算盘上飞快地跳动起来,原本有些混乱的思路突然变得清晰,每一个数字、每一个分录都精准无误。

比赛结束后,林砚获得了一等奖。他拿着奖杯走出赛场,苏晓棠立刻跑过来,开心地说:“林砚学长,你太厉害了!我拍了好多你的照片,给你看!”

她把相机递给他,屏幕上全是他比赛时的样子:专注的眼神、飞快跳动的手指、领奖时的笑容。林砚翻看着照片,突然停在一张上——那是他抬头看向观众席的瞬间,镜头里的他,眼神温柔,嘴角带着浅浅的笑意,而照片的背景里,苏晓棠的笑容格外清晰。

“你看,这张拍得最好。”苏晓棠指着照片说,“你当时是不是在看我呀?”

林砚的心跳突然加速,他抬头看向苏晓棠,她的眼睛亮晶晶的,带着一丝期待。海风拂过,卷起地上的落叶,桂花香早已散去,可空气里却弥漫着一种甜甜的味道。

“是。”林砚的声音有些沙哑,却异常坚定,“苏晓棠,我当时在看你。”

苏晓棠愣住了,脸颊慢慢变红,像熟透的苹果。

林砚深吸一口气,鼓起勇气说:“从第一次在图书馆门口见到你,我就觉得,周围的一切都变得不重要了。你的笑容、你的相机、你问我预算问题时认真的样子……对我来说,都是最珍贵的东西。就像会计报表里的核心数据,缺一不可。”

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小的记账本,递给苏晓棠:“这是我的私人账本,里面记录着遇见你之后的每一笔‘特殊支出’——陪你算预算的时间、看你拍照片的瞬间、收到你牛奶的温暖……这些,都是我生命里最宝贵的财富。”

苏晓棠接过账本,翻开一看,里面的字迹工整,每一页都记录着和她有关的小事,旁边画着小小的笑脸和相机图案。翻到最后一页,上面写着一行字:“一眼见你,万物不及。——林砚”

眼泪突然模糊了苏晓棠的视线,她抬头看向林砚,他的眼神温柔而坚定,像海边的灯塔,照亮了她的心房。

“林砚学长,”苏晓棠吸了吸鼻子,笑着说,“其实我早就发现了,你总在图书馆门口背书,总在食堂角落吃饭,总在操场跑道上慢跑……你是不是早就喜欢我了?”

林砚的脸颊发烫,却点了点头:“是。从第一眼见到你开始。”

海风卷起地上的落叶,绕着他们打转。苏晓棠举起相机,对准林砚,按下了快门。“咔嚓”一声,定格下他温柔的笑容,也定格下这个属于他们的、桂花散尽却依旧甜蜜的秋天。

后来,会计学院的学霸林砚,身边多了一个总举着相机的女生。他们会一起在图书馆学习,林砚看会计书,苏晓棠整理照片;会一起在食堂吃饭,林砚帮苏晓棠核算生活费,苏晓棠给林砚看刚拍的照片;会一起在海边散步,林砚给苏晓棠讲复杂的税法知识,苏晓棠给林砚拍海边的日落。

林砚的记账本里,多了一项“永久性资产”——苏晓棠。他说,这项资产不需要折旧,不需要摊销,会伴随他一生,而且,永远都是“万物不及”的存在。

苏晓棠的相机里,存满了林砚的照片:刷题的样子、算算盘的样子、笑起来的样子、在海边给她讲题的样子。她说,每一张照片都是“一眼心动”的证明,而最珍贵的那张,是他们初见时,她不小心拍下来的、林砚低头捡账本的瞬间——阳光落在他的侧脸上,温柔得不像话。

青岛的海风,吹过一季又一季的桂花,吹过会计学院的算盘声,吹过旅游管理学院的快门声,也吹过两个年轻人的心动时光。他们的故事,就像林砚账本里的数字,精准而温暖;又像苏晓棠相机里的照片,生动而明亮,印证着那句藏在心底的话:

一眼见你,万物不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