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辽(169年-222年),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将领。曾从属丁原、董卓、吕布。下邳之战后,归顺曹操。此后随曹操征讨,战功累累。与关羽同解白马围,降昌豨于东海,攻袁尚于邺城,率先锋在白狼山斩杀乌桓单于蹋顿,又讨平辽东柳毅、淮南梅成、陈兰等。
濡须之战后,曹操任命张辽、李典、乐进等守合肥。张辽多次击退孙吴进攻,在215年的逍遥津之战,更是以七千之众大破东吴十万大军,差点活捉孙权,经此一役,张辽威震江东,声名大噪,成为历代推崇的名将之一,“张辽止啼”也成为民间流传的传奇故事。
曹丕登基后,仍令张辽守御孙权。221年,张辽屯驻雍丘,染病。张辽大病期间,孙权依旧对其非常忌惮。222年,张辽不负众望,抱病击破吴将吕范。同年在江都病逝,谥刚侯,享年五十四岁。后世将其与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并称为曹魏“五子良将”。
张辽虽是一员武将,却是一位很有头脑的人物,他知道为将者,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能欣赏自己、用好自己并且是能高瞻远瞩的开明君主。丁原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位领导,他深知丁原是一位正直勇敢的好汉,所以鞍前马后、忠心耿耿地为其做事,怎奈丁原错用吕布反遭其杀害,军队也被董卓兼并。董卓年轻的时候很豪爽大方,仗义疏财,勇猛无敌,所以很有声望,张辽初时也以为他是一代枭雄。但董卓进洛阳以后,渐渐变得骄奢淫逸,心狠手辣,不可一世。败退长安后,又变得多疑胆小,懦弱无能。这些张辽都看在眼里而心知肚明。吕布杀董卓之后,被天下人视为大英雄,张辽也跟着干,但吕布的唯利是图、目光短浅又为张辽所不齿。
下邳之战,吕布被曹操击败,吕布、张辽、高顺、陈宫等都被曹军俘虏。白门楼上,高顺、陈宫被杀,吕布贪生,摇尾乞降,被张辽痛斥:“吕布匹夫!死则死耳,何惧之有!”曹操觉得这个人很有气节,顿生敬意,而且发现此人仪表堂堂,还有些面熟,就问其名,张辽说:“濮阳城中曾经相遇,怎么忘记了?”操笑曰:“你原来也记得!”辽曰:“只是可惜!”操曰:“可惜什么?”辽曰:“可惜当天的火不大,没有烧死你这国贼!”曹操大怒道:“你是我手下败将,怎么还敢侮辱我!”拔出剑来,要亲自杀死张辽。张辽一点也不害怕,伸出脖子在那里等着。濮阳之战,让曹操见识了张辽的武艺高强,白门楼更让曹操见识了张辽的忠义和无所畏惧,再加上刘备关羽都为张辽说情,说此人如何的赤胆忠心,曹操就扔了剑,亲自为张辽解开绳索,脱下自己的衣服给他穿上并给上座,张辽很感激,就归顺了曹操。从此,张辽得遇明主,曹操收获了良将,可谓两全其美!
1、白门楼事件充分体现了张辽的忠诚
主帅都因贪生而要变节,而辽依然不变!归顺之后,张辽为曹操立下赫赫战功,并有多次在战争中救主的表现。
2、白门楼事件充分体现了张辽的勇敢
“死则死耳,何惧之有” “可惜当天的火不大,没有烧死你这国贼!”这两句话充分说明张辽已做好视死如归,慷慨赴死的准备,决不当奴颜婢膝的软骨头!张辽的勇另外还体现在他的武艺高强、力大过人等方面。
3、白门楼事件充分体现张辽的智商之高
曹操在当时是个矛盾人物,有人说他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贼,也有人说他是气吞山河的大英雄,这些张辽是清楚的,为将者应该有气节有原则,但如能不死,还能为英雄效力而成就功名,岂不好事一桩!再则有朋友刘备、关羽的说情,那这个归降就更加显得顺乎其然,合乎情礼!张辽的智还表现在他后来的说降关羽和多次大战役的胜利上,说明他有极其出色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
4、白门楼事件充分体现张辽的情商很高
到生死关头,还有两个朋友为他说情,反观吕布、高顺、陈宫就没有这种情感的储蓄。
历史上对张辽的评介是:有勇有智、忠诚专一、坚守气节、讲情重义;他英勇善战,常常身先士卒、性情刚毅而不知疲倦;他不争名斗利,严以律己而宽以待人。
忠诚(忠心耿耿)、勇敢(有勇气兼业务水平高)、智商(有策略有才能沟通能力强)、情商(易溶入团队和被顾客接受),这些也一定是现代企业主选择良才的几项重要标准。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