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界限,不过是学会看着你爱的人受伤

10岁左右的时候我想明白了一个问题,父母之所以对我们好是因为他们这样做内心才会快乐,否则“良心难安”。

20岁左右的时候我了解到西方认为人性本恶,心想,果然人性本就是“自私”的。

24岁的时候我开始认同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人活着就是为了寻求“快感”。

所以你说谁谁谁喜欢付出也好,谁谁谁喜欢索取也好,还不都是因为在这样的过程中感觉到了舒适和愉悦。

存在即合理,人为什么喜欢,又为什么不喜欢,最终都归结到了“快感”。

没有孰是孰非,只有适可而止。

我们人总容易走上极端,因为活着这件事本就不可衡量,所以端点总是最易达到的,中间的度在哪谁能准确的衡量。

但人总归是活的,试错了之后主观能动性总会推着我们开始反思,开始改变,所以界限被提上了日程。

可是在关系里,那些习惯了索取的谁又会愿意主动走出来呢,毕竟缺爱的人多,不缺的寥寥无几——我们终其一生寻找一个家不也就是为了有个人有个地方能在你脆弱的时候无条件的接纳你么。

所以,这项残忍的任务落到了那些习惯付出的人手上,你要咬着牙忍者心疼斩断这畸形的付出-索取的关系,同时还要背负起对方痛不欲生的指责和谩骂。然,承的住你就解脱,承不住你再进一道轮回。

这过程必然是痛苦的,对于索取者,突然、惶恐、不安、焦虑,所有的一切不适让他迫不及待地想要拼尽全力的把这关系握在手里;对于付出者,没了价值感,反而增添了无数的不解、埋怨、良心不安,内心的谴责外人的指责,扛得住也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毅力。

可,凤凰涅盘,浴火重生,一段关系的扭转必然需要拨皮抽筋才能改头换面。否则,终有一天,付出的人空了,累了,承受不住了,给不起了...索取的人忽然间没了指望,所有该来的指责埋怨终会一分不落的还到你头上。

这时候,你说怪谁,怪索取的不知好歹?怪付出的不能始终如一?

索取的人无罪,你许他“一世安稳”,他怎会有心“自强不息”,毕竟人都有惰性,谁不需求舒适安逸?

付出的人无罪,只进不出,就算是你爹妈老了也需要你关心陪伴,毕竟可以无条件的接纳,但没人能“无条件的爱”。

你改变也好不改变也罢,只要明白,关系里别人对待你的方式都是你教的,而转变的道一直握在你手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脆弱的反义词不是坚强,而是“反脆弱”。既然黑天鹅事件无法避免,那就想办法从中获取大利益。——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
    renkel阅读 385评论 0 0
  • 多年以后,他们都成家了,有了孩子。朋友是,见过的一起青春的人是,年少时喜欢的人是。 问你说:后悔吗?还不结婚。 ...
    白青苔开阅读 121评论 0 0
  • 文/柒米 ——你知道,什么是归宿么? 飞鸟和鱼相遇 那一瞥绽放极光的绚丽 天空和水的精灵 从此便失去了自由的闲逸 ...
    柒米時光阅读 302评论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