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怎么样的书呢?我们可以说它是一本管理工具书,也可以说它是传记,其中的信息密度极大,概念和语义重复又多,阅读体感真的很不爽。
但我又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文笔谦逊,充满现实指导意义的好书。作者瑞·达利欧是世界最大对冲基金—桥水基金的创始人,华尔街的传奇人物,被称为“投资界的乔布斯”。《原则》一书是他一生研究实践的成果,以意识的极度开放和极度透明为核心最高原则,构建了他的层级原则体系理论,以此指导实现高效工作和愉悦的人际关系。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自传,阐述了他创办桥水以及将原则运用在实际工作与生活的经历与体会;第二部分是他的生活原则,即如何用绝对理性的态度认识客观世界;第三部分则是他的工作原则,以创意择优系统化进行决策。这本书可以带给我们至少有三方面。
一是极度开放:承认无知,独立思考。达利欧在他的序言里说:“一生中能否取得成功,不在于知道多少事情,而是知道在无知的情况下自己应该怎么做。”怎么做?就是要保持开放性。确实,相对于我们需要知道的东西而言,我们真正所知的并不多。牛人尚且如此,我们平常人更是。往往,越是有能力,认知水平高的人,越明白自己的渺小,他们懂得很多,但依然保持头脑极度开放,永远不认为自己绝对正确,对其他人的观点保持好奇心。懂得要有所作为,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更要吸收来自不同层次和角度认知上的建设性意见,在独立清醒思考的基础上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事业全心投入其中,以己之长克服现实中的阻碍逐渐实现目标。
二是极度透明:看清真相,破除偏见。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法则认为:“生活中的10%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由你对所发生事情如何反应决定”。也就是说我们所认定的,往往是我们所以为的,完成有可能是主观的、偏面的。写下《重新认识你自己》的印度作家克里希那穆提甚至认为:只知道用自己的习惯去看新事物,就是一种不诚实。该理论与达利欧的极度透明极度求真可谓异曲同工。他人视角对我们客观认识事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就需要利用谦卑、坦诚和透明的力量。在中国这样一个讲究含蓄、讲究话留三分的国度里,我们很少有人会说出与他人交往时的真实想法,因为真话会让人有尖锐感、刺痛感,会伤害无处不在的自尊。但达利欧认为“痛苦+反思=进步”,在组织、团队内部创造这样有话直说,坦诚相待的环境,能帮助我们认清事物的真相,克服自我障碍和思维盲点,达到自我进化,自我提升的目的。
三是原则执行:建立并贯彻自我原则。原则说白了不过是经验的总结,只对一定时期、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人有用,比如,达利欧的原则是他的原则。如果我们不加消化,只是拼了命地去追随,其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难以维持。所以我们阅读这本书的重要之处是学习作者深入思考提炼原则的这一过程,通过实践摸索总结出一整套符合自己逻辑的原则体系,而且需要长期坚持,因为,所有的原则必须执行了那才叫原则,原则也才能成为指导我们工作与生活的工具。
除此之外,我认为这本书还能给管理者带来更多启示。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本更符合管理者的书,如何让下属管理好自己,如何管理好下属,《原则》是工具,《原则》更可以作为一面镜子。
启示之一:假设必须干好。达利欧的桥水基金提供比市场略高的工资,而且员工有丰厚的奖金,达利欧从来不强调奖金的作用,不是用激励措施鼓励员工干好。他的逻辑是员工干的好是应该的,如果干不好,那就是管理者的错误。是管理者没有把适合的人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干不好则必须走人。面对人性自利、利他的双重人格,管理者怎样通过制衡机制发扬价值观正气的人的创造力,如何压制价值观邪气之人的破坏力,这是管理学的难题,也是管理界的难题。达利欧并没有给出更为人本的解决方案,而是坚持了他的原则,采取整肃清理的手段维护他的系统运行。
启示之二:把对的人放在对的岗位上。达利欧认为,管理者需要比员工自己更知道适合哪个岗位,更适合哪些即使没有激励政策,也能自发去做的事情。管理者要在充分了解下属员工的基础上,将适合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人适其位,每个人都各有优缺点,如何发挥人力资源最大效能,这是每一个组织,每一个公司,每一个团队都需要探讨的问题。
失败的人生千差万别,伟大的人和成功的团队都是相似的,他们各有各的文化环境,各有各的执行原则,但一定有其共性之处,那就是适合他们自己,并能坚持到底。
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当作如是观。
老师点评:文字的转述能力还不错,文章语句流畅,也没有错别字。但是有这么几个问题需要注意:1.认真对待标题。标题是一篇文章的文眼。在新媒体时代,标题的好坏直接决定文章的打开率和转载率。在我看来,本文的标题取得略显随意。关于如何取标题,网上有很多技巧,自己可以去找来学。针对这篇文章我只说讲一个原则:就是一定要文题相符。与其用一句人人都知道的名人名言,不如总结一下《原则》的核心观点,提炼一个标题来用。2.书评或者影评一般有三种模式:第一种,介绍型。对评论对象的内容和作者或者主创团队进行介绍,对创作背景进行挖掘整理。第二种,评论型。针对作品展开评论,一般是对作品的价值观表示赞同(也有反对的,但比较少。)。第三种,学术型。这种书评/影评是针对作品的主题、结构、美学价值等等进行拆解评论,一般不会进入大众读者视野,多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新媒体上的书评一般介于第一种和第二种之间,已经有相对比较完善的结构和模式,可以直接拿来套用。如果有心往书评这个方向发展的话,多看看豆瓣读书频道上的长书评是个不错的学习方式。我会在后边附一篇范文给你。如果有兴趣,建议先读《畅销作家写作全技巧》再来看这篇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