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工科出身,尽管学了一点文,文字功底也不是很扎实。学文,纯是一点业余爱好,半路出家,没有系统学习,也没有领略到文字所带来的深层含义,在这方面存在诸多短板。
工作了,偏偏“事与愿违”,必须用自己的短板讨生活。我所从事的,主要还是“爬格子”,为别人“做嫁衣”,起草各种文稿,总结、计划、讲话……不过,在此过程中,经过一些挫折,吃了很多“批评”,也算略有所得,到也勉强能“应付得来”。
三年前,妻子就告诉我,有《简书》这个App存在,让我闲暇的时候写一点,记录一下生活的点滴,记录一下所思所想。可当时,工作的节奏是快的,总觉得没有大段完整时间,是写不了文字的。加之孩子上学、补课等等家庭琐事,就更觉得没有精力写东西。说白了,就是自己有点懒,找找借口而已。
忙忙碌碌中,时间似乎对我“不公”,我没有时间“深挖”自己,没有时间叩问自己的心灵,也没有时间对工作进行彻底的反思。整日里如僵尸般上指下派、上行下效,很多工作是无效的。很多事情属于“空转”,浪费时间、浪费人力、浪费资源,耗费成本却没有产出。实际上,我并不否定有些务虚工作是必要的,这些务虚对企业长远发展确实有利。关键是大家,也包括我在内,把忙碌当成了一种“状态”,一种“习惯”,陷入其中而茫然不觉。
在这种以“转”为“转”的状况下,大家都失去了“自我”,以一种不知疲倦的状态,乐此不疲,你“转”我“转”大家“转”,谁也别闲着。就像小驴拉磨一样,一圈转完了,又来一圈,被蒙着眼睛,只知道“转下去”,却不知道未来的路在何方。
在家里,母亲经常愿意包饺子,而我的任务就是负责用筷子绞肉馅,绞到肉上劲儿,绞到每一块肉彼此融,肉的本香四溢,这样包出来的饺子馅成团、口有余香。同样也是需要“转啊转”,但转的有目标,转的有标准,转的有节奏,转的有控制。知道自己为了谁、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标准,转的时候需要审视,也需要思考。
2020春节,荆楚疫起,对全国人民都进行了一次大考,借此文字,祈愿武汉湖北早日控制疫情,老百姓恢复平静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向驰援湖北的、全国各地的英雄们致敬!国之傲者在于令行如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此次疫情,也中断“一转如常”的生活和工作状态,让我们重新审视和思考。
全城封闭、弹性工作、出入测温、佩戴口罩,是疫情带来的结果,同时也让我们静下来、慢下来,重新审视和思考。利用这段时间,我开始重拾文字,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了一下,原本认为不愿为、不可能的事情,居然在一个一个字的铺排下,活灵活现了。
2月10日,发了自己的第一篇简文——《从“四十岁”说起》,算是一个开端,这不是近期成文的,是此前对不惑之年的点滴思考集结成文,觉得此文用心良苦、感情真挚、略带启迪,想着应该可以有点反响,可事与愿违,点击量并不可观。
2月20日,开始挑战日更。想着试一下,看看自己能够坚持多久。到今天是第四天,本来已经准备好了《“老话儿”说(二)》,但早上起来突然萌生了想法,想写点简书给我带来的改变,于是便改变主意,重新立题写字。
十多天的简书“生涯”,让我多了一种念头,总想记录点什么;让我知道了聚沙可以成塔,平时的只言片语会融汇成一篇文章;让我重新调整生活的节奏,剔除生活中的那些“所谓的重要”;让我知道用心写字是一种美妙的享受,无论如何都要先感动自己;让我知道什么是“市场”,你的感动不代表大众的应然,不要自以为是,学会谦虚生活。
简书,克服了我的懒惰,让我多了一种生活方式,开始为自己书写,在行进的路上,记录自己,检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