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好,我是专注原生家庭的赵见姐姐。
我们从小被父母教育“要好好读书”,被老师教育“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但他们始终没有说出被我们那个年龄所能接受和理解的:
▫️人为什么要读书?
▫️读很多书会怎么样?
▫️对今后个人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那些会读书的人最终是什么样子?
一概不知。
我,出生在农村的90后,小时候娱乐活动很有限,“请家家客、跳房子、抓石子、跳绳……”我记忆中仅有这些。
我就读的小学和初中都没有面向学生的图书室,那时候小学班长的爸爸是校长,总是变戏法似的可以“搞”来很多课外书,凭关系好才得以借阅。
《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是我厚着脸皮借来的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课外书,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这个人物故事,带给我强烈的精神上的震撼,让我至今记得如获珍宝热泪盈眶的感觉。
有一次,父母拜托经常进城的亲戚帮忙买书,我想要人物传记类的故事书和名著课外书,但带回来的是词典,不是经典的新华字典,是一本白绿色硬壳封面手掌大的词典。
当时有些许失望,因为日夜盼望的书换来这个结果,就算这样,也把词典当书一样一页页翻看,如饥似渴的感觉过了也许就不再有了。
另一次,老师要求必须借来高年级的课本提前预习,我一个人走了好个几小时的山路,到离家几公里外的外婆家,找到隔壁的姐姐借到了课本。
那时候正值板栗成熟的季节,走的时候外婆塞给我一口袋脆甜脆甜的板栗,一路嘱咐“慢点啊,注意安全啊”,跟着走了好远。
02
因为一些原因我比同龄人更早踏入社会(这里有很多故事,后面我会连载出来),刚工作不久,同龄的学霸妹妹送了我一手提袋子书。
其中有《百年孤独》村上春树的经典著作,说也奇怪,我竟然再没有小时候那种如获珍宝的惊喜感,大概是给惰性找的理由吧。
这个妹妹还给我讲了另外一位长辈的故事,她经常给老家一位叫“姨”的亲戚买书,我惊讶于那个熟知的偏僻农村环境里,居然还有爱看书的农村妇女?也许学霸妹妹为了鼓励我要坚持,不放弃吧!
我想那位农村的“姨”应该有着不同常人的气质和生活态度吧,尽管不被旁人理解,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但她的精神世界无人能及,她自洽的愉悦感长留心中,如此真实鲜活的爱书人让我肃然起敬。
03
成年后对渴求书的欲望不减反加,虽没有养成精读的习惯,却喜欢买书逛书店,仿佛是为了弥补小时候的缺憾。
在苏州时,子云告诉我“公司有图书室,我们休息去借书看吧”,借阅时长为一个月,二十分钟休息时间,携同事穿越格子间找到小小的图书室。
只关注朋友提到的几本书,《谁的青春不迷茫》、《牛虻》......和青春有关,和成长无关,实在不算一个忠诚的爱看书之人。
再过了些年,回老家上班,单位每年都会分发书籍,从领导人系列讲话到《平凡的世界》再到沟通写作心态相关的工具书,读书的资源越来越多,看书的动力却消失殆尽了。
04
现在,我看到了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看书的他和她们,知道了那些爱看书、嗜书如命的人活成了什么样子,也总算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悟所感所想找到了答案。
他,一位退休老师,小时候的书籍资源更是有限,受伤了躺床上收到一份书的礼物,开心的要命,那个年代一本书的止疼效果比药效好,被翻得稀烂的四大名著小人书,躲在树林里也看得津津有味。
现在退休了,陪着老伴儿到处讲课,也不忘带着书,走到哪看到哪,游到哪写到哪,即时记录随时投稿,文字真诚朴实有温度有深度。
她,高中毕业的80后深漂女子,她,财务出身的90后,因为坚持看书和写作,活成了众人喜欢的模样。
人人都爱听逆袭,都爱看励志,都说终身成长,她们背后唯一不变的真理是热爱并坚持,热爱不是只做你喜欢的,而是遇到任何困难都不影响你继续喜欢。
05
小时候,因为少,觉得每一样都来之不易,格外珍惜,不管是书籍电视还是饮食游戏,它们是纯粹的绿色的健康的,没有拔苗助长,没有急功近利,一切都是自然生长、循序渐进、水到渠成。
看到这样一个问答,“如何教育孩子学习”“孩子不喜欢说教,但喜欢模仿啊”......
如果家长能像种下一颗种子一样去耐心养育孩子,精心浇灌除草,适时向阳,适时阴凉,静待长大开花,那也许会收获盛开最艳丽最灿烂也最美好的那朵花。
邀请你,和我一起超越原生家庭创伤,重塑真正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