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新零售领跑者,如今变成了亏损大户——前年巨亏39.44亿元之后,2022年永辉超市继续亏损27.63亿元。
4月29日,永辉超市(601933.SH)发布了2022年年报。2022年永辉超市实现营业收入900.91亿元,同比下降1.07%,归母净利润-27.63亿元,同比减亏29.94%。
这是永辉超市连续第二年出现巨额亏损,2021年,公司亏损39.44亿元,2021年和2022年一共亏损67亿元,完全吃掉了在此前四年赚到的利润。这对苦苦盼着公司能扭亏的22万股东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永辉超市到底怎么了?
其实很简单,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永辉在2020年前盲目高速扩张,结果遭遇黑天鹅导致大规模关店。
2018年的时候,永辉还只有850家店左右。
到2022年夏天,永辉超市在关闭了400家门店的情况下,居然还有超过1000家门店。
这是什么开店速度?
这是什么开店时机?
而且有些店开到了人流量不足的地区,有些店开到了竞争过于激烈的地区。
当然,永辉超市的巨额亏损还有其他问题。
首先,它的运营成本相对较高。
其次,它的经营模式不能满足当前大众的需求了。
先说成本的问题。
逛过永辉超市的人都清楚,这种大型生活超市品类十分齐全,而且铺货量贼大,有时候一个单品都能摆满一排货柜。
我去过的永辉,绝大部分都是两层,只有两家是开在地下一层的,但是占地面积也十分广阔,第一次去都有可能半天找不到出去的路。
租这么大的场地,而且地段都不会很差,那房租成本必然不会低。
而且永辉的服务我感觉还是不错的,每个区域都有一到两个售货员很热情地给你推销东西,告诉你有什么促销活动,哪些商品在特价中。
我没有具体去数过一家永辉有多少工作人员,但我感觉比同体量的生活超市可能人数上会稍微多一点。
所以永辉的用人成本也不会很低。
永辉这样的生活超市,通常都会有熟食区,包括各种凉卤菜、凉拌菜、馒头包子花卷、面包等等等等。
他们也不管卖不卖得完,就一个劲地做,一个劲地摆出来。
我有时候晚上八九点钟去逛永辉,感觉他们做了一大堆,一天也没有卖出去多少一点,而且第二天就过期不能卖了。
最后怎么处理的我也不知道,可能是分给员工了,也可能是扔了,还有可能是放着第二天继续卖。
但我感觉第一种的可能性比较大,这也能说明为什么他们明明卖不掉还要做那么多。
从公司的角度来讲,这其实是非常严重的浪费问题,每家店每天起码要浪费掉几千块钱。
这种问题,我认为是公司的管理上出现了明显的漏洞。
再说说我为什么认为永辉的经营模式不能满足当前大众的需求了。
其实不光是永辉,同类型的家乐福之类的大型超市也有同样的问题。
经过2020到2022这三年的冲击,很多家庭已经养成在手机上采购生活物资的习惯了。
这时候大家就会习惯性地去比价,而不像以前一样对很多商品的价格没有一个直观的印象,纯靠走到超市里面挑选的时候和同类不同品牌的商品进行对比。
比价就会有一个问题,因为像永辉这样的超市,在商品价格上其实是不占优势的。
因为大型商超在各方面的成本都比小型连锁超市的成本更高,但它的商品采购成本却不会更低。
毕竟,小型连锁超市可能单店单品的销量远远小于永辉,但它在全国的门店可能有上万家,而永辉全国只有一千家左右。
举个例子,就拿日常用品的牙膏来说,我在永辉、家乐福这样的大超市里挑选的时候,会发现尽管品种非常丰富,但我常用的牙膏会被摆在不容易找到的位置,而且比红旗连锁贵出15%左右。
因为它主要推荐你购买的,都是单价在三四十块左右的、利润更高的商品。
通过过去三年的比价,很多人已经更明确地知道了大型超市和小型连锁超市的价格相差较大。
当然也不光是价格的原因。
最重要的是:大型生活超市的业务,已经被更方便、更垂直的各类小店给瓜分了。
比如说永辉用来吸引客流量的业务:生鲜蔬菜。
如果大家有出门购物的习惯,就会发现你家附近,现在开了许多菜店。
这些菜店每天采购新鲜的肉类、蔬菜,而且还兼卖和厨房有关的各种东西,不管是粮油还是调料。
品种不算很齐全,但是满足普通家庭日常所需绰绰有余。
而永辉里面,一种蔬菜采购回来要卖一个星期左右,卖到后面几天全是挑剩下来的歪瓜裂枣,而且放久了都蔫了吧唧的,甚至都坏得流水了。
卖相和品质都并不好,和你家小区门口的菜店里新鲜的菜相比,你更愿意买哪个?
再比如说水果。
你家附近有没有谊品生鲜?
谊品生鲜的水果不会比永辉便宜太多,但是新鲜度要好不少。
而且谊品生鲜的生活类商品现在开始用批发价零售。
比如说威尔士的大瓶洗手液,谊品生鲜卖9.9元。
拉芳的大瓶护发素,谊品生鲜卖5.9元。
再比如海飞丝的750毫升去屑洗发水(比较贵的那一款),谊品生鲜卖48元。
同样的商品在永辉和家乐福卖将近一百块。
谊品生鲜便宜得像是在卖假货,但是你认真看,全™是真货,而且还不是临期商品。
卷得离谱。
我家附近的家乐福就是这么被卷死的。